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供销合作社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供销人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坚韧,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在挑战中抓机遇、在困难中寻办法,顺利实现了市区供销社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城乡生产生活、传统生产经营向现代产业发展的重大转型,一个崭新的供销社正重回人们的视野。
2016年,武汉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购销总额722亿元,利税连续五年年均增长28.3%,稳居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计划单列市综合业绩考核排名“第一方阵”。供销合作社行业地位和社会形象大改变,正在改革创新、砥砺奋进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不忘初心
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武汉市供销合作社始终牢记服务“三农”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始终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始终做到为农、务农、姓农。统筹推进“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整合、优化传统经营网络,全市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等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武汉市供销社在服务全市“三农”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全系统共建设、整合农村各类流通网点3200多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除外),其中:武汉供销农资经营网点1588个、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点1648个、各类配送中心33个、农产品市场9家,农资、医药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0%和80%,覆盖市、区、乡镇、村的农村四级现代流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积极推动服务链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试点,探索农资个性化服务,带动了农民节本增收。发展171家集农资配送、农机植保、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庄稼医院,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120”。
依托供销合作社基层经营服务网点,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建设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江夏、新洲、黄陂、东西湖区社已与建行开展了战略合作。以“建行龙卡+供销网点+电子渠道”方式,联合发行“裕龙卡”,建立助农金融结算渠道,将金融服务送到“村口家门”,农民不出村就可享受便捷服务。
坚守阵地
农村基层组织服务功效增强
选取江夏和蔡甸区社作为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改革模式,发挥示范效应。积极推行基层社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进行股份制、合作制改造;探索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新机制替代原有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旧机制,以新型全方位为农服务替代原来单一购销服务,重构供销合作社组织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带办、引导能人兴办、基层供销社领办,不断规范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基层组织强农惠农实力。
江夏区按照“优势互补、利于管理、益于发展”的原则,结合街道(乡镇)行政建制调整,将原土地堂、保福、段岭庙等12个基层供销社重组为4个区域中心社,增强了活力和服务功能。蔡甸区侏儒山街供销社牵头领办侏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功走出一条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恢复基层社服务功能的路子。
全系统在种植、养殖、加工、农机等多个领域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17个,涌现出了东西湖区武汉强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黄陂区乾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典型专业合作社。其中,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7个,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8个。
改革转型
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千亿产业板块
武汉市供销社科学研判形势,突出重点,分类推进,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企业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由低端物业向高端物业转型、由生产加工向投融资服务转型、由实体经济向实体与虚拟经济相结合转型。
五年来,武汉市供销社系统出资企业己建设和在建重点项目32个,新改扩建经营面积达18万平方米,新项目年均创效约3000万元,为市供销社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10月12日,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武发〔2016〕22号)文件,明确要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系为核心,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以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供销合作社所属企业转型发展、创新供销合作社治理机制为重点作为指导思想,把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成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成为服务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实现到2020年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经营服务总额达到100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2.5亿元,基层供销合作社街道(乡镇)全覆盖、村级综合服务社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鄂讯
新闻推荐
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