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封面图据网络夏学杰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收到过一封来信,信开头的称呼是这样写的:“敬宜愚兄”;最后落款,是在自己的名字之前写上“愚弟”二字。更可叹的是,写信者居然还是一位中学校长。
这是彭林在《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一书中讲的一个真实故事。彭林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尤其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礼乐人生》《中华传统礼仪概要》等。2016年10月,彭林在一次讲演录中的言论被媒体报道之后,引发热议。彭林在讲演录中认为现代人的很多习惯是有失礼仪的,比如丈夫称呼妻子为夫人是荒唐的,在古代,诸侯一级的配偶才叫夫人,而“爱人”是情人的意思。妻子称呼丈夫为“老公”也不对,“老公”在古代是对太监的称呼。
彭林是不是在咬文嚼字呢?的确有点,不过这位老学究讲的也通俗易懂,并且还挺接地气的。比如,彭林对本文开头那个故事是这样解读的:“这种称呼未免太搞笑了!你自称‘愚弟\’,是你的谦逊,一点没错,但是你不能称收信人为‘愚兄\’啊!你愚,为什么要让人家也跟着你愚呢?”彭林说: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国香港、台湾及日本、韩国,爱人一词是指情人。所以,改革开放之初,有人请港台朋友吃饭,席间向客人介绍自己的配偶说:“这是我爱人。”客人听了无不愕然:“想不到大陆开放的步子这么快,敢在大庭广众之中介绍自己的情人!”
《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是彭林上课讲演录的结集。有感于“如今在我国数以十万计的大中小学校里,居然没有一所学校开设介绍中华传统礼仪的课程;相反,介绍西方礼仪的课程,倒是时有所闻。”从2001年春季学期开始,彭林在清华大学为本科生讲授“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选修课。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儒家礼乐文明的来龙去脉,及中华礼学的学理、主要典籍、人生礼仪(冠、婚、射、丧等),并对中西礼仪进行了比较,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传统礼仪,做到内外双修,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一次上课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您像是一个传道的。”彭林回答:“你说得很对啊!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传道是第一位的。我就是来传中国文化之道的。”
彭林认为,有知识没有文化,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他到上海招生,一位上海考生所在的中学原名“格致中学”,彭林问他这校名是怎么来的,他竟然说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这学生是重点中学文科班的尖子生。
读此书可以增长许多文化礼仪知识,比如,写信时不能在对方姓名后写敬启——彭林的研究生就这么写,那就相当于说:“彭老师啊,你恭恭敬敬地打开这封信吧!”学会这些礼仪,就不会再贻笑大方了。
当然,彭林传道的目标,不只是让人多了点文化礼仪知识这么简单。彭林说:“儒家提倡道德礼治,反对专任刑罚。可以说,儒家所有的重要理念都是通过礼来体现的,礼对治国的巨大作用,在儒家的重要典籍,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札记》《左传》《诗经》《周易》中随处可见。”其实,这一点在《左传》中尤为明显,懂礼的会事业兴隆家族昌盛,而失礼,小则办事不利,大则身家性命不保。钱穆说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文化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彭林十分推崇钱穆的论述。他站在传承文化的高度上,来宣讲中国的“礼”,他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坎坷,却始终没有灭亡,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有一个超越地缘和血统的核心——礼,对它的认同,已经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理念,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且不管这样的论断是否有对“礼”夸大之嫌,中国传统文化断层问题该引起人们重视了,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20年前,一位韩国教授对彭林说的话引人深思。这位教授说:“衡量大国小国的标准,不是经济,而是文化。经济发展并不难,韩国用了20年就完成了,中国经济的起飞,恐怕还要不了这么久。难的是文化的发展。中国是文化大国,有那么多史学、文学、哲学的经典,可是韩国至今没有本民族的经典。”
《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彭林/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定价:38.00元
新闻推荐
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