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静
杭州的天气总是让人捉摸不定,昨天还是艳阳高照,空气中荡漾着金秋的气息,一阵风袭来,温度立马能降到冰点。就这样,人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不得不开始打点过冬的衣物。有人说,杭城没有四季,只有两季,夏季和冬季。说热,就热起来,说冷,就冷起来。春季和秋季简直就是夏冬两季的陪衬,要手拿放大镜去寻找。所以,杭城的春色和秋景简直就是稀世珍宝。
杨三宝的包子铺就开在丁桥开发区建华中学对面。每天早晨,天一亮,他会准时把蒸好的热气腾腾的包子端出来,刚出笼的包子,皮薄馅足,个个挺着大肚子,好看而且诱人。建华中学在杭城的丁桥开发区,当初杨三宝跑遍了杭城的大街小巷,选地址,找门面,最后走到建华中学门口时,看着学生人来人往,又听说这里古代还出过一个大孝子丁兰,就是二十四孝中“子欲养而亲不待”,刻木事亲的那个丁兰,深为这个故事而感动,于是,一拍板,不走了,就在中学对面开一家包子铺。尽管,这个门面比别的地方贵很多,面积也不是很大,只有二十多个平方,但他还是决定,要把他的包子手艺在这个孝子的故乡发扬光大。有人便嘲笑他,你一个做生意的,经商赚钱是根本,孝子不孝子的和你做生意有毛关系,你以为你是慈善家,做善事呢,矫情!
杨三宝最喜欢的季节是冬季。冬天天一冷,人们就喜欢用食物果腹来取暖,尤其是早晨,他的包子一出笼,立马就围上了一圈人,人们搓着手,跺着脚,从他妻子李春芳的手里接过包子和豆浆,脸上永远洋溢着远比食物温暖的表情。对面学校的学生们上课之前,更是喜欢来他这里买早点。看着这些和自己儿子同龄的孩子们一边吃着自己做的包子,一边谈论着考试和网剧,他的内心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满足。
杨三宝的“杨记包子”铺开业没几天,就成了这个小镇的焦点。按理说,这个小镇上开包子店的也不止他一家,更何况还有一些品牌包子店在小镇上闪烁着金字招牌。为什么单单他“杨记包子”能成为焦点,令人不解。同行们化装成顾客,买了几个包子回去一尝,答案出来了。老杨的包子做得就是实在啊,皮薄馅足,而且这菜和肉都新鲜着呢。这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那些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把戏,蒙顾客,蒙得了一时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嘴上不说心里明白着呢。何况,在杭城这个地方做包子,包子品质更要有高标准高要求,别忘了,这里可是当年南宋的京城临安府,是从北宋南渡来的南宋,多有中原人的后代,对面食有着天生的挑剔。
杨三宝听别人在议论他的包子铺,心里自然是乐开了花。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要口口相传,这生意肯定越做越红火。尤其是最近几天,学生们来得越来越多了。有几个男孩子吃了他的包子,一个劲地劝他们的老师同学来尝尝,说,同样是包子,吃了老杨做的,才发现以前吃的包子简直没法比。老杨就是包子界的风清扬啊。
做包子是一个辛苦活。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要起床,和面、调馅料,加热蒸炉,包子包好了,还要饧发,饧发还要把握尺度,不能发大也不能发小。发大了影响口感,发小了,影响美观。杨三宝熟练地操作着这一切,他的老婆李春芳总是站在他的旁边,见机行事,打打杂,一起包包子。看着一笼笼包子码好,放在笼车上,两口子相视一笑。
“他爸,累不?”李春芳问。
“有你在,不累!”杨三宝嘿嘿一笑。
“看你说的,哪能不累?你脸上是汗,身上也是汗,这大冬天的,别着凉了。”李春芳体贴地说。
“哎!”杨三宝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
“他爸,你发现没有,早晨这些经常来咱店买包子的,有一个和咱儿子差不多大的学生,我总觉着哪里不对劲!”
“咋不对劲?”杨三宝问。
“他每天早上只买一个包子。”李春芳答。
“这不很正常吗,买一个包子怎么了?”
“按理说,和咱儿子一样的个头,半大小子,咱这包子,吃上两个三个也只能吃个半饱啊。”
“也许,人家只能吃一个包子呢!或者,在家里吃过了,买一个包子尝尝鲜。”杨三宝推测道。
“不像!”李春芳依旧满腹狐疑。
“老婆,你就别瞎想了,干活了,等会就要上人了。”杨三宝开大炉子,滚开的热水翻腾着,冒着热气。饧发好的包子,被他一笼一笼地摞了一去,足足有七八笼。
“开炉喽!”杨三宝喊着,蒸汽在笼子里滋滋冒着。
天麻麻亮,就有起早的客人来买包子了。李春芳拿出备好的零钱,穿戴好工作服,戴好口罩,一边抓包子,一边不忘向客人推荐饮料和熬煮的稀饭。人,越聚越多,不一会儿,就排起了长队。李春芳收钱忙不过来时,杨三宝偶尔会上前帮着招呼客人。就在两口子忙得不可开交时,李春芳说的那个学生排在了队伍里。李春芳向杨三宝使了个眼色。
只见那个学生穿着一身干净的校服,有十六七岁,稚嫩的脸上写满了青春的羞涩和迷惘。“阿姨,我要一个鲜汁肉包。”他说话的声音很低。在拥挤的人群中,他的声音更显得微弱。
李春芳给他拿了一个肉包。他迅速接过肉包,飞也似的离开了人群,消失在晨光中。杨三宝目睹了这一切,他回转头对李春芳说:“也没什么不对劲啊,他的食量小,吃一个包子也很正常嘛。”
李春芳不再争辩。
夫妻俩继续忙碌着。早晨上班前这几个小时,可是包子店营业的高峰期。按照行业的说法,就是拾钱的黄金期,错过了就是和钱过不去。夫妻俩忙活了大半天,就像农民秋种后,准备了一个冬天加一个春天,就等着夏收能颗粒归仓。他们就是把全身的力气都用上,也在所不惜。杨三宝不停地蒸着包子,笼子摞在蒸炉上,他又马不停蹄地压面、擀皮、包包子,一个个空笼子被撤在边上。两个人忙得既劳累,又幸福。
稍微得空,李春芳在数钱,杨三宝就整理空笼子,洗一洗馅料盒。转眼就到了正午。这时,那个买一个包子的学生又来了。他的旁边,一个中年妇女衣着朴素,手里还拿着一个拾荒的垃圾袋和钩子,神情拘谨。她的左脚有点跛,站在原地,时不时地要挪动一下身体,来缓解站在原地时的不适。少年说:“妈,他家的包子可好吃了,我每天早晨都买几个吃。你等着,我买一个给你尝尝。”少年说完,就转身来到包子铺前:“阿姨,给我拿一个鲜汁肉包。”李春芳把包子递给他。少年拿着包子,像拿着一个宝贝,小心翼翼地送到中年妇女的面前:“妈,你吃。”中年妇女说:“梁子,你也买一个吃啊!”少年摇了摇头,“我早晨已经买了吃了”。中年妇女于是吃了起来,包子很好吃,看得出来,中年妇女很享受这份美味。那个叫梁子的少年搀着他的母亲,消失在午后的阳光中。
杨三宝和李春芳互相看了一眼。
李春芳说:“孩子他爸,我看这孩子怪可怜的,要不,明天早晨卖包子时,我多给他两个?反正咱家也不缺那两个包子。”
杨三宝头摇得像拨浪鼓。
李春芳一脸的不悦:“咱们都是从穷人过来的,可不能忘了本。想当年,你我困难的时候,不也多亏了那些个好心人,这日子才熬了过来?送两个包子给这孩子,怎么就不行了?”
杨三宝说:“老婆,你误会我了。正是因为我们是从穷人过来的,我才知道,一个人贫穷时,最需要的不是施舍和同情,而是温暖和鼓励。你如果贸然地送给他两个包子,他可能觉得你在可怜他,万一伤了他的自尊心,他以后可能永远都不会来我们家买包子了。”
李春芳似有所悟:“你说的也对,那你说,我们该怎么给他温暖和鼓励呢?”
杨三宝神秘地一笑:“这事包在我身上,既能献出我们的爱心,又能给他尊严。”
李春芳望着丈夫,不知道杨三宝这葫芦里卖着什么药。
第二天,晨星还在天际眨着调皮的眼睛,杨三宝和李春芳就摸索着起床了。两口子恩爱地为对方整理着衣服,李春芳还惦记着给梁子包子的事,就对杨三宝说:“你可要想一个周全的法子。我一想到那孩子,就想起咱家杨洋了。都是爹妈生的,这孩子要遭多少罪哟。”
杨三宝笑着说:“知道了,知道了。女人家,就是儿女情长。”
夫妻俩悄悄下了楼。天飘着雨,雨不大,如丝。杨三宝撑开伞。他们夫妻俩住的地方离门店并不远,走路也就十分钟。道路漆黑一片,杨三宝把手电打开,照亮前路。来到了店里,杨三宝忙着和面、调馅料,按部就班。李春芳在一旁,打开蒸炉,加热。拨开炉子,洗米,煮稀饭。虽说生活又掀开了新的一页,但对于杨三宝和李春芳来说,他们的工作无非是日复一日地重复。而且,为了保证包子的品质和口感,还必须让这份重复,更加的一致。
杨三宝问:“那个学生每天只买肉包?”李春芳说:“偶尔也买一回菜包。”杨三宝“哦”了一声。李春芳心想着丈夫会有什么主意呢。她越想越好奇,就时刻盯着丈夫会有什么异常的举动。杨三宝和每天工作时一样,压面,卷面,揪剂子,擀皮,然后包包子。
和往常一样,一笼笼生包子被摞在笼车上。杨三宝望着蒸炉里沸腾的开水,他的心也跟着扑腾扑腾地跳着。他也不知道他的想法是不是可行,会不会让这个少年有所察觉。只不过,他这样做,也许是最好的办法了。既不伤他的自尊心,又能让他和李春芳的爱心浓缩其中。
饧发好包子,杨三宝就把笼子摞在了蒸炉上。热气在笼子里弥漫着,那些生包子就像在经受着一场美妙的化学反应。它们将从生面团蜕变成一个个静美的包子,就像从一个羞涩的少年蜕变成一个成人般精致。“包子出笼了!”杨三宝喊着,只见有一个笼子里,只放着两个包子,个头明显比其他笼子里的包子要大,一个是肉包,一个是菜包。李春芳凝望着这两个包子,一下子明白了丈夫的用意。
“怎么样?这两个包子,我可是用了三个包子的面量,但我包得尽量小一点,这样就看不出来了。你就把这个包子给那孩子。老婆大人,我的这个主意还行吧?”杨三宝说。
李春芳说:“万一他有所怀疑怎么办?万一他要是问我,为什么我的包子比别人的包子大,你知道,少年的心,总是敏感的嘛。他一定不愿意我们发现他生活的窘迫。”
“那你就说,你是我们的幸运顾客呗。”
“哦!”李春芳惊喜丈夫头脑的灵活。杨三宝的头脑的确灵活,要不然,他的生意经也不会越念越好。
今天是雨天,人流量比平时要少一些,但依旧排起了队。少年排在队伍里,走到李春芳面前时,怯生生地说:“阿姨,给我来一个鲜汁肉包。”李春芳把早就准备好的“特制包子”递给了少年。少年拿着包子,愣了愣神,但很快就离开了人群。后面的顾客一个接一个地跟了上来。雨丝,纷纷扬扬。杭城的天气啊,还没有晴几天,就又飘起了雨。
夫妻俩为今天默契的配合而暗自高兴。杨三宝说:“但愿这一个包子,能让他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毕竟,贫穷不是他的过错。”
李春芳听丈夫这么一说,忽然眼圈红了起来。也许是触景生情,也许是想起了贫穷的过往。那个时候太穷了啊!她和杨三宝刚结婚时,杨三宝家穷得除了三间砖瓦房,屋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李春芳的父亲是极力反对这门亲事的,但李春芳看上了杨三宝实干、头脑灵活,认定了这个男人,总觉得跟着他以后不会有罪受。最起码,现阶段吃点苦,但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杨三宝的父亲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年少的杨三宝,为了让自己的弟弟妹妹能够把书继续读下去,很早就辍学帮助母亲干农活养家了。所以杨三宝的母亲一直心怀深深的愧疚。李春芳嫁给杨三宝时,杨三宝的母亲把自己脖子上戴的金项链取了下来,给李春芳戴上,含着眼泪说:“春芳啊,你嫁给三宝,的确委屈你了。妈我也没什么钱,这个金项链是我当年嫁到杨家时你外婆送给我的,今天我送给你。”李春芳手摸着还发热的金项链,暗暗下定决心要和杨三宝把日子过好。结婚后,他们生下了儿子杨洋,日子愈加难熬。人穷,谁都看不起你。杨春芳永远忘不了去娘家借钱时的情景。杨洋要吃奶粉,家里穷得叮当响。杨春芳向她娘家的嫂子借一百块钱,娘家的嫂子不但不借钱给她,还奚落她:“当初不要你嫁给那个穷鬼,你非不听,太阳从东山出,西山落,从你家门前过,也从我家门前过,你的日子怎么那么穷,我的日子为什么就过得这么滋润?”这一番话,让杨春芳又羞又气,钱不借了,就哭着跌跌撞撞回了家。她和杨三宝立志要穷人翻身,两口子于是出门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让杨三宝的母亲带着。夫妻俩什么苦活、累活都做,甚至为了省钱,两个人过年的时候都不回家过节。后来杨三宝跟着远房的一个亲戚学了做面点的手艺,日子才开始有了转机。
杨春芳一想起这些往事,如果在早些年,早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个没完了。如今过上了好日子,再说这些往事,就觉得矫情了。今天,夫妻俩看到这个只买一个包子的少年,他们很容易想起少年的父母,想起他们生活的不容易。就像一面镜子,让他们想起了以前的自己,让他们心生怜悯,就想帮一下这个少年,帮一帮他们家贫穷的日子……
今天虽说是个雨天,但中午一算账,营业额并没有下降多少。笼子里的包子都卖得差不多了,那个盛放着“特制包子”的笼子里还剩着一个大号的菜包。杨三宝说:“春芳,他今天没买菜包。这包子啊,不能老是回蒸,再蒸几次,这味道就变了。我看,这大号的菜包,你我还是把它吃了吧。包子太大,我一个人也吃不下。”
李春芳笑笑,点了点头。
“要不,明天你就做一个大号的肉包子算了。”李春芳说。
“不行,万一他哪天想起来吃菜包,不就露馅了?你不是说,从他来咱店里买包子,两种包子都买过吗?为了不让计划露馅,稳妥起见,还是两种包子各做一个吧。”杨三宝答。
李春芳把菜包子一分为二,一半自己吃了起来,另一半递给了丈夫。
江南的雨,一下起来,就连绵得像诗人的的情书。雨不大,但雨丝绵密。如果你不撑起雨伞,在路上任由雨丝飘在身上,不一会儿,就能把你的头发湿透,把你的衣服淋湿,寒意会袭遍你的全身。杨三宝夫妻俩把门店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门店虽不大,但被他夫妻俩收拾得干净而温馨。两口子用心经营着这家包子店,就像在经营着他们爱情的另一个乐章。
第二天一起床,夫妻俩早早来到了门店,为新的一天忙碌着。和面、调馅料、擀皮。夫妻俩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他们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匠心,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地实践着“匠心”这个词的含义。天渐渐亮了起来,雨停了,天也晴了。“今天是个好天气啊!”杨三宝感叹道。买包子的人陆陆续续来了,李春芳微笑着,面对着每一个顾客。
天越来越亮,太阳也从东方升起,照亮着他们这个只有巴掌大的收银台。阳光洒在李春芳的脸上,干净而温暖。人越来越多,队伍也越排越长。买了包子的食客,迫不及待地把包子送进了嘴里,一边吃,一边回味包子的美味。李春芳在卖包子的同时,眼睛的余光在寻找那个清瘦的少年,那个说话怯生生的,一说话就脸红的和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学生娃。
可是直到排队的人散去,买包子的学生也一个接一个买完包子冲进了学校,也没看见那个叫“梁子”的少年。
李春芳问:“会不会他发现了我们卖给他的包子个头大,感觉是故意在施舍他?”
杨三宝说:“不能吧。也许他今天家里有事没来上学吧。”
“可是,自从他第一次来我们店里买包子,一直到昨天,都会很准时地在人群中出现啊。就连周六周日,他也会来的。”
杨三宝不知该如何回答,“噢”了一声。
夫妻俩不说话,自顾自地各忙各的,但心中都揣着一个大大的疑问。那两个特制的大号包子,一个肉包一个菜包,安静地躺在蒸笼里,享受着热气的滋润。
临近中午时,杨三宝说:“这个点了还没来,也许,他今天不会来了。”
李春芳说:“也许,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帮助他。这两个大号包子,似乎比昨天的还要大啊!”
杨三宝掀开笼子,说:“是的,是比昨天的要大。”
正当夫妻俩要撤笼子收尾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传了过来:“阿姨,还有包子没?我要一个鲜汁肉包。”
李春芳赶忙应答:“有,有,有……”说完,她就要去笼子里抓包子,而杨三宝早把笼子掀开了,夫妻俩相视一笑。李春芳激动得甚至要把另一个特大号的菜包子也一并抓给他,但理智的情绪让她平静地抓起了那个大号肉包。
少年买好包子,付了钱,回转身把包子递给了他身后的中年妇女,那个左脚有点跛的女人,说:“妈,你吃。”少年的母亲端详着这个包子:“太大了,我吃不了,咱俩一人一半吧。你去老板娘那里再拿一个食品袋。”
“哎。”
这边,李春芳早把食品袋准备好,递给了少年。少年向李春芳表达了谢意。母子俩在包子店门口,一人拿着半个包子,幸福地吃了起来。母子俩边吃边聊。
母亲说:“梁子,再过两个月就要高考了,你不要担心学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安心考试。”
少年答:“妈,我一定考一所好大学,然后把你也接过去,我照顾你。”
母亲说:“你爸死得早,你妈我又没有别的本事,只能每天拾点荒。要不也不会让你受这么多苦……”
少年说:“妈,我已经是大人了,我会自食其力的。”
听着母子俩的对话,李春芳看着杨三宝,杨三宝也看着李春芳。他们两个人手里,一人拿着半个菜包。他们吃着包子,泪水在眼眶里转。也许是感动于少年母子的对话,也许是因为今天杨三宝精心准备的特制肉包找到了它的主人……
新闻推荐
鸟瞰天顶湖参观赵超构史料馆遥望百丈漈霞映红枫古道雾海绕青山刘基庙碧波潋滟飞云湖水碧鸟逾白,山青枫染霞。季秋带着收获的硕果刚刚转身,孟冬携着缕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