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香 张琥 程大伟
虽然早有众多“国字号”桂冠加身,但从来没有哪一块奖牌,像“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般,令宿迁全城市民如此心潮澎湃。
3年时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591万宿迁人用无数的汗水筑起了整座城市的“文明梦”。
实现梦想,需要抛洒汗水,更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精神支撑梦想,梦想锻造精神。宿迁三年创文的过程,深刻地诠释了梦想与精神的关系。宿迁三年创文的过程,也正是城市精神加速形成的过程。
宿迁三年的创文过程,锻造了宿迁人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精神
相比其他创建城市,宿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可谓先天不足。2014年才以“全省最后一个”的身份跻身江苏省文明城市,虽然因成绩优异一步跨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但无论物质基础,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无法与周边城市相比拟。宿迁若要在全国100多个强手如林的参评城市中一举中榜,简直不可想象。更令人生畏的是,个别大城市,甚至省会城市,连创几轮都未能创成。
然而,彼时的宿迁,经济社会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愈来愈强烈。迎难而上、一举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推动宿迁文明迈上新高度,成为全市上下共同的奋斗目标。
围绕200多项创建指标,2015年至2017年,宿迁踏上了为期三年的创文征程,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一步一个脚印迈向“全国文明城市”。
随着创文的不断深入,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范围越来越广、创建标准越来越高,宿迁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中心城区乡镇2016年开始被纳入测评范围,就是其中之一。
“没有果壳箱、道路坑洼不平、没有路灯,还有黑臭水体”,市创文办一位督导人员回忆道,第一次下去督查,最好的乡镇,看面子才勉强打了三四十分。
这是一块不得不啃的“硬骨头”。市委书记魏国强、市长王天琦对涉及的30个乡镇一一进行过堂,数次召开推进会,不定期暗访督促。创文督查组经常带着测评卡,以远高于全国测评标准逐项验收打分。各媒体对不文明现象保持高频度曝光……
在强力而有序的推进之下,各个乡镇旧貌换新颜,顺利通过考核。目前严格按照测评标准打分的话,普遍得分90分以上,最差的也在80分以上。
创文期间,宿迁直面矛盾和问题,不回避、不退让,敢于动真碰硬,主动迎接挑战,解决了一系列历史遗留难题,力度之大、变化之大前所未有。痛治马陵河,把7次整治未能奏效的臭水河变成了生态景观河;开展耿车等片区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整治,一举解决了困扰群众20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按照“疏堵结合”的思路,重点解决“大花轿”从业人员转行转业,实现了1.6万辆“大花轿”禁行,解决了重大交通隐患。
(下转A5版)
短 评
精神的力量
三年创建不仅带来一座全国文明城市,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首宿迁建市以来的发展历程,用“巨变”“奇迹”“辉煌”这些字眼来形容,毫不为过,而我们的快速发展除了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靠全市干群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甘落后、奋发进取的“精气神”。这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最终取得胜利,全市干群表现出的顽强攻坚的工作作风、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是重要的保证。
精神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一个城市在通衢大道、高楼大厦、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生态优化这些可见可触的成就之外,“城市精神”无疑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值得自豪的是,宿迁建市以来,这种精神之脉的绵延更迭,不断随着时代发展注入新的内容,始终为宿迁的不断突破、不断前行提供丰厚的滋养和不竭的动力——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就是其催放的一朵最美之花。
精神是一种无穷的力量。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城市,与时俱进、积极昂扬的精神总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给奋斗和前行以无穷的动力。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但是凭着宿迁人特有的“精气神”,全市上下咬定目标、迎难而上、闯关夺隘、务求必成。一千多个日夜,从机关到社区、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人人参与创建,个个奋勇争先,持续掀起创建热潮,591万人形成了强大的合力,终于推动宿迁实现了从“追兵”到“标兵”质的飞跃。
这昭示我们,发展需要一种精神。我们在总结创建工作经验的同时,还需要总结提炼升华创建工作中的精神内核,给“宿迁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以此把全市上下的智慧力量进一步凝聚起来,把各个方面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出来,形成全力以赴建设“强富美高”全面小康新宿迁的生动局面。
(劲 涛)
新闻推荐
日前,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该条例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将于2018年3月1日起施行。11月24日,澎湃新闻从苏州姑苏区检察院获悉,近几年,因为种种原因,作为文物的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