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黄国盛(40岁,新加坡安发行茶庄有限公司负责人,现居新加坡)
“安发行”是我父母创办的,但从我爷爷那时候起,我们家族已经在新加坡销售六堡茶了。我们卖的六堡茶,都从香港那边用船运过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新加坡的港口还不大,所有大货船都要停在新加坡河口对开的海面。每次有大货船来,新加坡河里就有很多小木船划去靠上货船,从货船上卸货装上木船,再划回到新加坡河里。当时新加坡河口两边全部是大大小小的小码头和木栈桥,这些木船划进河里以后,就靠到码头或栈桥上卸货上岸,货主再找苦力用板车或牛车把货拉回自己店内。到了后来,新加坡扩建了丹戎巴葛码头,从国外来的货船才在这个码头卸货。进入2000年后,中国大陆的货物是运出香港再用船运来新加坡的。到了2007年左右,货物就可以直接从广州或深圳到船运来新加坡了。
20世纪70年代,“安发行”每年都要从香港订两三批茶叶。香港那边每次等到货凑成了一个集装箱货柜,就会发运过来,当时一个货柜的茶叶有六七吨,其中六堡茶有一吨左右。当时,我们从香港订购的六堡茶都用集装箱装好,由远洋货轮运到新加坡,在丹戎巴葛码头卸货上岸,我们要叫“开柜公司”派车去装货,然后运回我们的仓库。
“安发行”主要是做茶叶批发生意的。在20世纪80年代最高峰的时候,整个新加坡近八成酒楼茶楼的茶叶都由“安发行”供应,其中六堡茶占供货量的10%~15%;市面上门店销售的六堡茶,也有五六成来自“安发行”。如今,新加坡七成酒楼茶楼的茶叶仍由我们供应。
以前,新加坡的茶楼酒楼规模都不是很大,他们不会向我们整箩要货,每次都是订购十来二十公斤。我们店里专门安排三个工人加工这些六堡茶,其中一个工人负责把整箩的六堡茶敲碎,一个女工负责把敲碎了的六堡茶用袋子装好,一个工人负责送货,这样整条销售链才能完整。
20世纪80年代,我们还在新加坡各大百货商场和超市开设专柜销售茶叶,其中六堡茶占总销量的三四成。那时候,周边国家一些茶行和酒楼也来我们这里进货,我们茶庄10%的六堡茶销往周边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的需求量较大,每次都是整箩整箩进货。
20世纪90年代,印尼也有客商过来我们店里买货。这些客商都是开中餐馆的,我还记得其中一个来自巴丹。印尼客商一年来几次,不过要的量都不大,每次都是用一个手提箱就能将茶装回去了,卖给他们的六堡茶大概占我们茶庄总销量的1%至2%。2010年前后,菲律宾也有客商向我们买六堡茶,他们在新加坡这里下订单,我们直接让香港那边加工好茶叶后用船从香港运去马尼拉。
以前,我们的家族在香港开了一家叫“荣发号”的茶行,我们经销的六堡茶基本从那里进口。我还有一个香港的叔叔(指香港制茶商黄新)曾到泰国制茶。他从泰国和越南的边境收购毛茶原料,自己加工制成六堡茶和普洱茶。他生产的茶叶中,有相当部分运到新加坡交给我们“安发行”经销,其中最多的就是标号为“222”和“111”的六堡茶。用泰国和越南毛茶原料制作的六堡茶、条索更粗、叶种更大、口感更甘甜、茶味更足。这些“边境六堡茶”数量,占了整个“安发行”经营的黑茶的两三成。因为“222”和“111”的汤色和口感都很好,我们也把一些七级普洱茶和“222”“111”拼配在一起,配好后再作为“222”“111”六堡茶销售,市场的反响同样很好。
2000年以后,因为香港的地价和人工成本过高,我叔叔就与中国大陆的亲戚一起,在中国大陆设厂加工生产普洱茶和六堡茶。直至现在,我们还进口经销他的茶叶。
(采写:本报记者 苏爱清 杨麦龙天传 摄影:本报记者 苏爱清)
新闻推荐
作为茶树原产地之一,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出台法规保护古茶树资源。擅自挖掘、毁坏、收藏、交换、出售古茶籽化石的,将处以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据了解,黔西南古茶树众多,在其境内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