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姑娘申嘉彤从小学音乐,爱好民间音乐和传统乐器。上大学专门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后,她更四处寻访山西的民间音乐传承人,拜师讨教,想为流传几百年的山西民间音乐留存更多资料,让传统民间音乐绽放时代光华。“非遗”项目兴县香坊戏传承人白爱明被申嘉彤的努力感动,决定将香坊戏的剧本、曲谱等珍贵资料传给她。申嘉彤也由此成为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之一。
什么是时髦?如何追求时髦?追求什么样的时髦?申嘉彤说,“我要做个不一样的‘90后’”。因为从小就热爱音乐,始终秉持传承民间音乐的情怀,学习并传承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成了她的“时髦”,让人由衷感佩与赞叹。
文化传承要“说”,更要“做”。无论是“传”还是“承”,都是动词而不是名词。“非遗”保护,相较于理念上的重视,身体力行的实践更重要。像申嘉彤那样,在别人忙着过节时,她能带着笔和本,想方设法地采访民间艺人,这种言行合一的精神就是文化传承的最好姿态。只有在理念的基础上,往实践的方向更进一步,时间才会给我们留一扇门。
传承,正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要“传”得下来,就得为那些即将消散的艺术争取时间。为何在文化保护中,我们会用到“抢救”一词?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看起来或许有些过时的文化艺术,在将来的某个时间,会不会再次被激活,产生影响民族、影响人类的新价值。只有尽力保存,向未来争取时间,才有新的可能。
要“承”得起来,就得为那些尚在生活中的文化艺术注入时间元素。传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脉络。在时间上,与未来最接近的总归是当代。“承”的过程,不必也不能回避当代、回避新、回避变。 (虞金星)
新闻推荐
守护家人,奉亲至孝,情深似海,无怨无悔。她以恒久的平凡,书写了一行孝老爱亲的美妙诗句;她以好媳妇的言行,唱响了一曲淳朴善良的挚爱真情。春去秋来十六载,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铮铮誓言,只有孝心的行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