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名画《倪迂洗桐图》在李可染先生为数不多的传世人物画中,有一幅《倪迂洗桐图》,可谓经典之作。画中一书童正在汲水擦洗梧桐树,旁有一位高士执扇而坐,目不转晴盯着小童。此主人公正是以爱洁著称于世的元代大画家倪瓒。
倪瓒(公元1301年~1374年),初名珽,字元镇,世居无锡。因所居之处多植乔木,故斋名曰“云林”,并以云林子、云林居士或云林散人等为号。
在元代,倪云林绝对是个人物。其自幼家境富裕,博古好学,且清高孤傲,爱洁成癖。画风亦幽冷、空净,不落俗尘,独成一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在丹青史上享有盛名。
云林作画,多有“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和“关河冷落,霜风凄紧”之意境,孤亭疏林,怪石瘦竹中唯“空山不见人”“万径人踪灭”。难怪明末清初花鸟画大师恽寿平曾评其画:“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水万水,无一笔是水。有处却是无,无处却是有。”实乃超越时空的伯牙子期之遇。
明代大画家徐青藤亦在《书倪元镇画》中题诗曰:“一幅淡烟光,云林笔有霜。峰头横片石,天际渺苍茫。”称赞其笔上似有霜色,行笔过处,一峰一石,一水一木,皆尽染寒气岚光。评价甚高。
其实,让倪瓒闻名世林的,却是他丰富多彩的逸闻趣事。明人王繠在《寓圃杂记·云林遗事》里记录道:“云林洁病,自古所无。”其举一例。倪云林晚年曾避乱于苏州光福的徐氏宅中。一日,徐倪同游太湖洞庭西山。云林偶饮七宝泉,大赞其美。徐氏遂命人每天汲水两担,前桶供其饮用,后桶供其洗潄。徐宅距泉五里之遥,但一直坚持了半年之久。之后,倪云林归家,徐氏前去谒见探望。因慕倪云林藏书楼“清閟阁”之隆名,终得一窥其貌。其间,徐氏偶咳一痰,云林竟命其仆绕阁一周,遍寻痰迹,未果。倪遂亲自上阵,终在梧桐树的根部寻得。遂命仆人打水洗桐不已。徐氏羞惭之至,落荒而逃。云林洁癖之重,可窥一斑,亦留下了“倪瓒爱洁”这样的历史典故。
倪云林的清高不群,亦是深入骨髓。据记载,时军阀张士诚之弟张士信,慕其画名,派人送去画绢和厚金请其作画。倪竟大怒道:“吾不能为王门画师!”这还不算,竟然撕绢退银。令张怀恨在心。之后,云林泛舟太湖,冤家路窄,偶遇张士信,被张借故痛打一顿。云林忍住疼痛,一声不吭。事后有人问及,倪竟回答:“我若一开口,便就俗了。”
据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亦曾召其进京供职,云林坚辞不就,作《题彦真屋》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其孤傲之风,实无出其右者。
世人皆知苏东坡是大名鼎鼎的美食家,在杭州做官时,有经典名菜“东坡肉”和“东坡肘子”相传于世,喜啖者众。其实,倪云林在美食界的贡献一点不比东坡先生逊色。其晚年久居太湖周围,所撰饮食心得之作《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更是留下了“云林鹅”这款传统苏帮名菜。
清代随园老人袁枚在其《随园食单》中记述了“云林鹅”的制作方法:取整鹅一只,洗净后用盐擦其腹内,塞入葱花一把,然后用蜂蜜拌酒遍涂鹅身。煮锅中置一大碗酒和一大碗水,用竹筷子架好,鹅身不能接触到水。炉灶内用山茅两束,慢慢烧尽为止。待锅凉后,揭盖,翻鹅身,封好再蒸。再用一束茅柴,待其自然燃尽。锅盖用绵纸封住,如有裂缝,则用水湿润之。如此,起锅时,不仅鹅烂如泥,汤汁亦鲜美无比。以此法烹制鸭子,效果同佳。每束茅柴,重一斤八两。袁氏对云林此法推崇备至,并冠之“云林鹅”美誉,名噪江南。
如今,不知少了山茅柴烧的云林鹅,还是从前元朝的滋味吗?
新闻推荐
新华社石家庄电走进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大石庙镇石门沟村,只见一个个法治文化公园、法律宣传漫画墙、法治文化长廊以及法治标语、法治建设灯杆牌、浅显易懂的法律名言展示等,给村里营造出浓浓的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