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千锤百炼

来源:四川政协报 2017-12-05 00:00   https://www.yybnet.net/

走进大阳古镇,沿街处处是林立的古屋老铺,让人有穿越时空、走入过去的感觉。这个位于山西省泽州县西北,古称阳阿的老镇,别看现在冷清,明清时期却拥有享誉全国的手工制针产业,产品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市场并远销中亚,被称为“九州针都”。而今,这里的制针技艺是否留存?手工制针人又在哪里?

“头号针能纳千层底,二号针能缝万件衣。三号四号老常用,针线活儿不可离。五号钢针虽然小,大家小户离不了……”寂静的巷子里飘荡着婉转诙谐的钢针歌,敲碎了小巷的宁静,唤醒了大阳镇的清晨,也迎来了古镇的第一缕曙光。

寻声而去,走进一处古旧的小院,这里,就是大阳镇最后的制针人裴向南的家。

67岁的裴向南师傅身着整洁的白衬衣,鼻上架着黑框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裴师傅其实是一名乡村医生,因家中祖业为制针,自己才学会了这门技艺。如今,只有在周末休息时,他才邀请几个老伙伴来家里,一起切磋制针技艺。同时,也是为了让那些来大阳旅游的人,见识一下古代制针的精彩瞬间。

裴师傅的小院颇具农耕气息,除了砖房瓦屋前空地上种植的青菜,最显眼的就是摆在院当中的风箱、火炉和制针的操作台。这样的场景,仿佛古时生活的再现。

裴师傅坐在火炉前,点起炉火,将一块铁板埋到炭火中加热,一边不紧不慢地拉着风箱,一边不时检查铁板的状态。不一会儿,铁板就被烧得通红,裴师傅用火钳把烧红的铁板夹出来,放在铁砧上,拿起一把錾子从铁板上裁下一条5毫米宽20厘米长的铁条,将裁下的铁条重新放入火中烧红后取出,用锤子慢慢锤打,锤成尖尖的锥状针坯,截断后便成为一根钢针毛坯。

“大阳手工制针程序,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差之分毫,则整根针全部报废。”接下来,裴师傅要给钢针冲孔,这可以说是制针工艺的最难处,需要掌握火候、力度和位置。冲好孔后,裴师傅又拿起锉刀在磨石上把针磨尖,然后倒在热锅里翻炒。炒到合适的程度,舀一瓢水倒入锅里,这道工序叫热淬,目的是增加针的钢性和硬度。接下来要进行的是蒸针,这是大阳钢针工艺的特殊之处。裴师傅拿出三碗已经制好的“大阳秘方”原料:白崖土粉末、松木炭、发酵后的豆豉,“都是我们大阳本地的东西,松木炭可以增加钢针的含碳量,提升硬度;豆豉可以增加亮度;白崖土作为分散剂让针受热均匀。这样处理后,可以保证针质更坚硬、有光泽、卖相好。”裴向南将针与这三样原料以一定比例混合后放入笼锅,蒸完后通过粗抛光和细抛光,一根针就完工了。

最后的古法手工制针人

■晋 华文/图

?艰难传承

不是亲眼所见,真想不到一枚小小的钢针,在裴师傅手里,要经过上百件工具逐一打磨,由5厘米宽的熟铁块,变成一枚枚直径0.3毫米的钢针。裴师傅总结了一下,大阳钢针从加工原料到制成成品总共有72道工序,除冶炼的部分,单纯制针,就有取火、凿条、滚圆、捶扁、冲孔、锉尖、热淬、冷淬、掩蒸、抛光等20多道工序,祖辈们就是以这样制成的钢针,跟随晋商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供应着华夏大地上的千家万户。

裴家世代手工制针。明朝嘉靖年间,裴氏先祖就以精湛的手工制针技艺名噪一时。“制出的针锋利,光洁度好,有柔韧性,不容易折断。”作为裴氏制针法第八代传人,裴向南回忆起了裴家制针技艺的艰难传承。他的爷爷生活在民国时代,年轻时以做针为生,由于机制针渐渐占领了市场,靠手工制针已无法养家糊口,年老时就只是零星做些针了。到父亲这一代,虽然掌握了这门技艺,但已完全不再从事制针行业,父亲在临近的铁厂上班,闲暇时间就在家里做些针聊以自慰。

裴向南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针,为了熟练掌握制针技术,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当时我还是个小孩子,叛逆心抗拒心都是有的,不明白已经没用的技艺,父亲为什么非要自己学。”父亲很严厉,总是对他说,这是裴家祖先几代人用智慧和心血凝结的技艺,不能失传,再说多一门技艺,多一条出路。所以,裴向南把用于玩耍的时间,都用到了学技术上,其中钢针冲眼技术是反复训练后才掌握的。“这里最考究技术,一般的工匠做不了。”以5号钢针为例,初具模型的整枚钢针直径是0.3毫米,而打孔便是要在尾端这个小小的平面上,打出直径0.1毫米的圆孔。

“打孔需要力度与位置的完美配合,两者都必须恰到好处。” 裴向南介绍道,用力太大,容易把针尾敲打崩裂,用力太小,又不容易穿透针孔;在位置选择上,针孔必须选在尾端正中间,稍偏一点点都有可能导致针尾断掉,钢针报废。初步打出针孔之后,还要对针孔内部进行精细打磨,以达到光滑、不断线的效果。“这是耐心与细心的考验。”针锥必须在直径0.1毫米的针孔内部不断打磨,反复数次。完成之后,打孔工作才结束。

为了熟练掌握打孔技巧,裴向南初期开始学习制针时,时常在桌子旁一坐就是一上午,有时候练习时间太长,脖子实在酸痛得厉害,偶尔抬起头来稍微活动一小会儿,又重新投入到练习中。半年时间里,被他用坏的铳达30多个,因为练习不成功报废的钢针也有近千枚,手指被扎出血更是常事。回想起当时学艺的艰难,裴向南如今依旧记忆犹新。

?制针精神

在学习制针的过程中,裴向南不仅掌握了制针技艺,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裴家祖祖辈辈的辛劳和勤奋,以及凝结在制针技艺中的执著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格。2006年,“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成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裴向南成为这一技艺的传承人。为了不让这门技艺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他自筹资金10万元,在自家院子里,办起了“手工制针展览馆”。“我们家祖祖辈辈铸针,对小小的钢针我是有很深的感情的,我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

展览馆只有20多平方米,屋子中间摆放了许多裴向南收集的制针的工具及资料,四周墙上的展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九州针都”的发展历史及手工制针的程序步骤。遥想当年的大阳镇,每家每户全家上阵,彻夜不歇,锤敲钻磨,响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一枚小小的钢针,带来了滚滚财富,当年大阳钢针销售渠道之广,参与人数之众,堪称一大壮举。《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记录了德国实业家李希霍芬在同治九年来大阳时的惊叹:“大阳的针,供应着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且远销中亚一带。”直到鸦片战争后,外国机制钢针倾销到中国市场,兴盛长达3个多世纪的大阳手工制针业受到沉重打击,逐步走向衰败,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全镇只有裴向南等六七名老匠人了解手工制针的流程,这门技艺濒临失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不仅手工制针没有市场,就是使用针线缝补衣服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制针人的后代们,已经没法像裴向南父亲那样,硬教这门手艺了。目前,大阳古镇正进行保护性开发,大阳手工制针技艺将作为特色旅游项目进行展示。裴向南说,从生产的角度说,手工制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它还有很强的生命力。“我办展览馆,展示古法制针技艺,就是要让人们了解大阳曾有过的制针技艺和辉煌历史。一枚小小钢针可以创业,粗笨铁杵可以打磨成精细的钢针,这里蕴含着专注、执著以及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这种文化和精神是永远值得传承的!”

新闻推荐

最高法发文全面加强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司法保障

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记者罗沙)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当天,全国四级法院同步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在活动中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司法保障的意见,突出强调水...

相关新闻:
监督平台平稳上线2017-12-05 11:33
猜你喜欢:
评论:(?千锤百炼)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