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公寓27号楼的宿管员徐根娣,有一个“过人的本领”——她认识这幢楼里所有的学生,能叫出全部691名学生的名字,并报出宿舍号、学院、班级和籍贯,甚至连他们有什么兴趣爱好,外卖喜欢点什么,女朋友是谁都知道。年满55周岁的徐阿姨要退休了,800多学生在社交网站留言希望学校把她留下来。
高校教师不妨学学“杭电徐阿姨”
■北京青年报 邓海建
高校宿管江湖正能量的传说有很多,但能如“杭电徐阿姨”般在学生中如此“自带流量”,还真是不太多。我有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我们身边的高校里,假设要走的不是徐阿姨,而是朝夕相伴的辅导员、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还会有数百人自发跟校方“请留”当事人吗?
这个问题或许有些尖刻,不过,一个直观感受大概已成共识——这几年,在公共舆论场,除了热火朝天讨论过占全国高校教师的69.83%“青椒”(高校青年教师)的命运,大概很多年都没有看到哪个高校的师生关系能温暖如春了。“大学老师基本上是上完课就走人”、“毕业了,专业老师都不认识我”……这大概是高校学生对老师最标签化的印象。这两年,主流媒体对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的探讨基本以“无解”来总结陈词。是的,在知乎等平台上,讨论好教师的话题越发稀薄;更多的,是关注或吐槽学习技能和状态之“术”,而非师生关系之“道”。
学问能改变一个人的履历,精神才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修为——于此,我们时有切肤之感。当下而言,如果我们的高校及教师能从“杭电徐阿姨”身上学到些什么,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之路也许会稳妥很多吧。
尊重每一个用心的劳动者
■钱江晚报 陈进红
这位普通的女性劳动者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平凡,但当所有这些平凡累积到一起,就成了学子心头温暖而不灭的记忆。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唤醒”,她就是靠着这样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成了学生们眼中可亲可敬的“徐阿姨”。
我们都会说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但事实上不是所有人,不是每所大学,都能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视为“杰出人士”。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既有拔尖、高素质的精英教育,也不缺乏对平凡人生的承认和敬重。但目前我们的社会很大程度上还存在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不被承认和尊重的情况。
让普通劳动者更有成就感,是对他们从人格到劳动价值、待遇、保障等全方位的肯定和改善。所以无论是社会风气倡导,还是制度设计和制定,都应协调好这种关系。从某种角度说,普通劳动者能否获得应有的成就感,体现的是社会良知的优劣和文明程度的高下。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徐根娣一样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一辈子只坚持做好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请给他们一个微笑,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陈曦整理)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记者朱基钗)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5日消息,12月1日,在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经浙江省委、省纪委监委扎实工作、不懈努力,浙江省公安机关成功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