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男子醉驾并与他人发生碰撞,在符合不起诉条件下,他自愿完成30小时社会服务,最终拿到了检方的“不起诉决定书”。记者了解到,让符合不起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参加公益服务,对其帮教,从而实现以购买公益服务的方式落实醉驾不起诉,这在国内尚属首例。(11月30日《新京报》)
对轻微违法犯罪者罚社区劳动的,在西方司法实践中比较普遍,不但体现了法律宽严相济的原则,而且体现了处罚是手段而非目的的教育内涵。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于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一旦符合不起诉的条件,大多免于起诉,不再给予惩戒,缺少必要的惩戒手段。
从这个角度来说,浙江瑞安试行醉驾不起诉对象社会公益服务,是不错的尝试,有助于丰富司法惩戒的内涵,也给司法惩戒注入更多人性化教育的特色。社会公益服务,不是强制性措施,其目的是让这些轻微犯罪者,承担社会责任,让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与错误,体会到遵守法律不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也是每个公民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汲取教训,改过自律,不再发生类似的行为。
醉驾刑罚宽严的界线在醉驾入刑后的司法实践中被逐步廓清,今年5月,最高法制定出台的《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二)》(试行),规定了醉驾轻微犯罪情形处理意见,符合轻微犯罪条件的醉驾行为可以不起诉或免予刑事处罚,醉驾视危害不再“一刀切”入刑。如此背景下,罚社会公益服务,恰恰是不足以刑罚时的有益补充。 (木须虫)
新闻推荐
12月5日,在江苏南通汽车东站,老党员志愿者韩德荣展示志愿者们整理的南通汽车东站相关公交线路图。当日是国际志愿者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山港桥社区“红旗飘飘志愿者服务队”的老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