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号召学生捐书,说起来倒也正常;可要是强制学生捐书,还规定了数量,没完成得“挨罚”,这事儿的性质可就变了。您可别说,想起一出是一出、想着法儿“逼捐”的学校还真不少,比如厦门南洋学院曾为“申本”强制学生捐书,万宁市第三中学曾为迎检要求学生捐书……而最近,轮到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出“幺蛾子”了,让大伙见识到了什么叫“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湖南民族职院学生爆料,他们被强制要求向校图书馆捐赠书籍,规定学生每人8本,学生干部每人10本,没有完成的将影响期末综合考评。而媒体拿到的该校红头文件“关于向学校图书馆捐赠图书的倡议”显示,不只是学生捐书有数量要求,从校级领导到普通教职工,不同等级对应着不同的捐赠数,简直掀起了一股“全员捐书忙”的热潮。别看对外曝光“逼捐”事件的是“胆大”的学生,事实上被安排了捐书任务的老师们,也未必没有怨言,只不过有人看着手里的铁饭碗,敢怒不敢言罢了。
或许校方“兴师动众”地开展轰轰烈烈的捐书运动,除了想要充实馆藏图书、更好地服务师生之外,也真的像受访的姜处长所言“其中的教科书会整理好捐赠给贫困山区学校”,跟“公益”沾上了边儿。可令人讷闷的是,本该属于“倡议”动员范畴的活动,非得搞成“不捐不行”的奇葩事儿,有意思么?某些校领导的管理思想,是不是早就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还停留在一言堂、拍脑袋下决定的年代?诚然,倡导和鼓励自愿捐赠,可能收到的书籍有限,甚至是惨淡收场,但每本书上凝聚的爱心却是实打实的;别看“逼捐”的收获似乎颇丰,但“被自愿”的捐赠已经与慈善的本义背道而驰。校方的做法不仅引发了师生明里暗地的不满,而且遭曝光后,学校公众形象也会随之受损,想想是不是得不偿失呢?
事态发展至今,校方再矢口否认逼捐行为,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相信,敢问谁家的“自愿”还规定捐赠数量,还将数量写进红头文件?而“甩锅”给个别辅导员,称他们“在号召、发动活动时表述不当”,则从另一层面体现了该校相关负责人没有担当精神。校方在危机公关上无疑是失败的,留人笑柄;而更可悲的是,如果没有认识到“逼捐”和“甩锅”的错误,没有深刻的反思,校方很可能在未来重蹈覆辙,即便不再强制捐书,还可能强迫捐款、捐物等。
每次媒体或网友曝光“某某学校强制学生或老师……”,几乎十之八九发生的都是奇葩事儿,大伙早就“审丑疲劳”了。校方的管理水平何时才能与时俱进?好的出发点也得配之以合适的实施手段,才能实现理想的目标,创造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动不动就不分场合地搞“强制”和“惩戒”那一套,可与当前流行的人性化管理背道而驰,也无怪乎某些学生要“反抗”,而网友也忍不住想“拍砖”。
■本报评论员陈曦
每次媒体或网友曝光“某某学校强制学生或老师……”,几乎十之八九发生的都是奇葩事儿,大伙早就“审丑疲劳”了。校方的管理水平何时才能与时俱进?好的出发点也得配之以合适的实施手段,才能实现理想的目标,创造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
新闻推荐
12月5日,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在“地球卫士奖”全部6个奖项中,来自中国的机构与个人获得了3个奖项。在肯尼亚内罗毕的联合国会场内,当中国的环保成就被一次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