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军
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是用来追忆的。当我们想起中小学快乐时光时,最难以忘怀的就是那块阳光之地——操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来到高原小镇的县二中工作,映入眼帘的是破旧不堪的校园,几栋土房子稀稀拉拉地摆在空旷的校园内。校园建在一个缓坡上,坐北向南,西北高,东南低。房屋布局显得前紧后松。办公室、教室和宿舍主要集中在校门口。教室后面的篮球场上,两幅用钢管焊成的篮球架孤零零矗立着,篮板因长年风吹日晒,上面开了一指宽的一道缝。篮球架旁两幅水泥板做的乒乓球台上,学生用旧砖头当球网,拿着木板锯成球拍,玩得不亦乐乎。
足球场比篮球场要高出1米多,被月牙状的山坡紧紧环抱。在高出操场的土崖之上,是黄土夯就的校墙,低矮斑驳。校墙外的山弯里野草萋萋,一墩墩的柳树恣意生长,枝繁叶茂,山鸡咕咕、鸟雀鸣唱。操场高低不平,被学生践踏出的土跑道白光光地裸露着。钢管焊成的球门,自制的吊环、秋千、爬杆、单双杆、沙坑分布在土夯的主席台两侧。短促的夏秋过后,风沙弥漫,空旷的校园显得冷清,让人顿生凉意。
据老教师讲,1959年建校之初,足球场其实就是个平缓的草坡。开垦后成了一块坡地,当做学农基地。上世纪70年代,当地要修水库,学校联系了一台推土机,才推出了这个足球场,中央的土台子就是主席台。球场两侧后来修了几栋家属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背上的民族血管里流淌着运动天性。生活在草原上的孩子身强力壮,能跑善跳。草原的夏天,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味儿,满眼的绿,让人神清气爽,无限的快活。足球场中央的青草也疯长起来,夹杂其间的蕨麻也开出了碎小的黄花,和学生一起感受夏的热烈。虽然是土操场,却挡不住学生爱玩的天性。那时没有谁去特意组织,常常是随兴而玩。有的爬上草坡,闻着野花的芳香,看着醉心不已的绿色。有的三三两两跳皮筋、踢毽子、打沙包、跳绳。当然,男生大多爱打篮球、踢足球,你争我抢,攘成一团。
面对天晴一身土,下雨两脚泥,尤其到了冬天尘土飞扬的操场。1994年,学校花了2万元,沿跑道起掉一层土,铺了炉渣,虽然不太泥泞,但一到冬天,也无济于事,黑灰直冒。
1997年,全县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山坡根土崖壁因平时挖土和煤、拓土坯,淘洞挖坑,千疮百孔,加之风雨侵蚀下残破的围墙,实在有碍观瞻。虽无钱却有人,于是师生同力,推墙切隘,填坑平地。还在土崖种上近百棵松树,两块水泥球场篮球也建成了,旁边的土坯墙上书写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运动标语。兴奋不已的学生,一有空闲就抱着蓝球往球场跑。师生总算告别了让人满面灰尘的篮球场。
1999年,新任校长,又想改造运动场,筹措到50多万元,沿山坡根修了水泥看台和像模像样的主席台,并在看台前设计了四个小花坛。操场三面砌起了围墙,将左右的家属院隔了出去。二百米的环型跑道用路牙石镶边,用三合土垫成跑道。跑道以外的空闲之地铺了暗红色地砖,在临近篮球场的两个拐角处种草、种花、植树,围墙之上绘上富有动感的简笔画运动图案,红油漆书写的“更高、更快、更强”几个大字格外醒目,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学校还自制了些运动器材,篮球架也换成了比较高端的移动式篮球架。第二年当地要修柏油路,顺便给学校跑道又铺了柏油,操场可谓大变样。
2005年,随着课程改革深入,学校开发出裕固族传统体育课程,拉爬牛、摔跤、拔棍、成了运动会比赛项目,这十多年倒坚持了下来。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升学是学校老师、家长关注的焦点。学校名目繁多评比应接不暇,老师们疲于应付,对运动会的热情似乎平淡了许多,近十多年学生再也没有打破曾创下的校运会纪录。
变化真让人始料不及。2015年政府投资350万元,修建了塑胶操场。富有弹性的红色跑道,绿色的草坪,红、绿、蓝三色的看台,封闭的护栏,使操场又上档次了。2016年全县召开首届中学生运动会暨中小学生足球骞。学校田径队、足球队又成立了。塑胶操场上,几个孩子奔跑着,呼喊着,一个个小脸满脸通红,湿漉漉的头发贴在脸颊上,草场上欢呼雀跃…… (肃南二中)
新闻推荐
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实施纲要》要求,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