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记者从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获悉,农业部两艘长江豚类科考船反馈了对长江扬州段的观测初步统计,仅12月3日当天,在三江营水域就观测到江豚10头次。协会会长陈宜林表示,这说明该水域江豚种群或稳中有升,也说明这段水域目前生态还不错。
三江营发现江豚10头次
“12月2日晚停靠后,3日对扬州段继续科考。”5日,陈宜林告诉记者,农业部两艘长江豚类科考船在长江扬州段的观测,在科考人员休息时,他询问了扬州段的观测情况。经前方科考船初步统计,12月3日在长江扬州三江营段,目测到江豚10头次,超过南京段8头次。
陈宜林说,加上12月2日在润扬大桥附近水域观测到的一头,目前扬州段观测到的江豚数据为11头次。整体来看,比2012年的长江豚类科考观测的数据要乐观一些。
“科考船上有更专业的水下设备,其他的数据还有待统计分析。”陈宜林表示,人类听不到江豚在水中发出的高频声呐信号,科考船上的仪器能准确地记录到水中各种声音信号。通过信号分析软件就能很准确鉴别江豚特有的声音信号,对某一水域的江豚种群数量统计会更准确。
据了解,江豚活动时主要靠回声定位来辨别方向、识别危险、寻找食物等。它的回声定位系统与蝙蝠相似,长江中目前仅有的掌握这一技术的只有两种水生动物——江豚和白暨豚。它的回声定位系统的精准率在几厘米以内,也就是附近有小渔网的网线,它也能精准定位。通过声学系统,可以把江豚的声音与周围水声、下雨声等区别开来。江豚约每6.4秒发声一次,声音约170分贝。
江豚聚集说明水质很好
时隔5年再次开展长江豚类大型科考,也是“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后的首次长江生态大型科考,扬州江豚保护的志愿者们希望,通过这次可靠了解扬州段江豚的总体情况。
“三江营这片江汊水域,经常可以观测到江豚。”江都区江豚保护协会会长李华荣告诉记者,他曾在三江营带着志愿者设点观测,这片水域也是很多内河泄洪的入江口,鱼虾比较丰富,也正是丰富的鱼虾资源,为江豚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吸引了江豚在这里出没。
“豚类对水质的要求高,扎堆生活在这里,说明这里的水质很好。”陈宜林表示,这片水域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取水口,紧邻镇江豚类保护区,也可能是从保护区内溜出来的江豚家族,一直生活在那里。
“近年,扬州、镇江段的江豚保护工作一直做得很好,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组织积极作用下的保护机制已见成效。”科考队现场总指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郝玉江介绍,扬州的生态环境很好,在陈宜林老人和其他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扬州正在积极寻找适合江豚生活的水域,保护这些在扬州段多次密集出现的江豚小家庭。
据《扬子晚报》
图:江豚密集出现
新闻推荐
记者3日从天津市政府新闻办获悉,经天津市“12·1”重大火灾事故调查组会同公安部火灾事故调查专家组初步调查认定,1日凌晨造成10人死亡、5人受伤的重大火灾事故中,存在施工企业擅自放空消防水箱、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