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浙江江德斌
微信官方发文称,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户的聊天记录,聊天内容只存储在用户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微信不会将用户的任何聊天内容用于大数据分析;传言中所说“我们天天在看你的微信”纯属误解。微信还称,其没有权限、也没有理由去“看你的微信”。(据《新京报》1月3日报道)
尽管微信官方发文辩解称没有“看你的微信”,但是网友并不相信其解释,反而举出各种例子,以证明微信官方确实在天天看我们的微信。
显然,微信有技术能力对用户聊天内容进行监控分析,只是到底有无“天天看用户聊天”,以及涉足有多深,就不得而知了。其实,不仅微信官方,众多互联网公司都有这方面的技术,比如这几天大家都在晒的网易云音乐“年度听歌报告”、支付宝2017年度账单等,就是最为典型的大数据搜集、分析例子。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数据、云技术、LBS等互联网技术已然成熟并得到普遍应用,用户在互联网公司面前,实际上没有啥隐私可言,你的上网记录、购物习惯、行动轨迹等,都在互联网公司掌握之中。如果将这个事实揭开之后,难免会令用户感到恐惧,感觉自己处于“老大哥”的监控之下,犹如在大街上“裸奔”一般,由此产生一种安全焦虑。
这其实就是科技的“双刃剑”效应。互联网公司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为广大用户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产品和服务,且这些东西已全面普及,令每个人都无法轻易摆脱,但也因此掌握到所有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和海量的数据,令人感到不安,担忧会遭受互联网公司的控制和威胁。
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商业模式而言,企业掌握愈多的个人信息和数据,就能提供体验感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如果倒退回没有微信、支付宝、外卖、网约车、共享单车的时代,恐怕消费者更加无法接受了。既然不能倒退,那就应该通过相关法律,规范企业搜集、分析、使用用户信息和数据的行为与界限,明确企业可以拿用户的信息、数据做些什么,如何保管,以及违规后该如何处罚等。
将商业行为法治化约束,把科技的负面效应限制住,让企业不得随意突破界限,否则就将遭受巨大的法律代价。这样,就能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防范敏感数据被非法泄露和利用,让用户打消安全焦虑,放心使用各种互联网产品与服务。
新闻推荐
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2017年12月29日,广东省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官网发布有关《东莞市住房建设规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