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作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烹饪调味,都离不开它。如今,备受社会关注的食盐体制改革已走过一年光景,我国全面开放食盐价格,市场上各式各样的盐制品令人眼花缭乱,盐行业逐渐进入“高盐值”时代。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下称“《方案》”),开启了我国盐改大幕。《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从2017年1月1日开始,取消食盐准运证,放开食盐生产批发区域限制,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
盐改一年后意义重大
2017年1月1日,我国食盐体制改革如期实行。各地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开始能够直接进行食盐销售,省去了中间的流通环节,同时也可实现跨区域销售。这样一来,原本由国家统一计划调配的国内食盐市场就成了活水。
同时,这也就意味着,我国沿袭千年的食盐专营制度就此改变。吃盐的选择权落在了老百姓自己的手里,食盐生产企业也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不知不觉,盐业体制改革走过了它的第一年。那么,盐改一年后,我国的盐业市场发生了哪些改变?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盐改一年之后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盐改打破了这几十年国家专卖的格局,让整个社会的活跃度以及整体的顶层设计更加趋向于市场化,有利于我国在整个经济结构上的优化。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物美”超市内,记者见到了停留在食盐货架前迟迟不肯离开的张女士。她告诉记者,这食盐的种类实在太多了,价格也有偏差,对比半天也不知道到底应该买哪一种,“选择恐惧症”都犯了。
“盐改后的这一年里,在很多地方都会发现不同品牌的数量增加了,产品的品种也增加了,各种价位、不同档次的盐都出现了,这是可喜的一面。当然真正产业界的人大部分还是在酝酿期,因为他们生产盐本身的价格不是很高,加上运输占有很大的成本,原来他们每个省都有自己的销售领地。因此外省的产品要进入市场还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时间的积淀,市场才会更加的繁荣。”食品营销专家、合效策划创始人韩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朱丹蓬对此也表示赞同,因为几十年遗留下来的更多是专卖垄断以及高额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地方保护主义就会非常的严重,所以如何打破这个坚冰,将是整个盐改的一个重点。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地方保护主义的一些影子和痕迹在里面,但是从产业的角度,我觉得已经有一定的进步,但是如果说要完全放开的话,还是需要假以时日。
盐改一年之后,除了市场上食盐的种类增多了,消费者对盐改的感受目前来讲还不是很深。
张女士对记者说,和之前相比,食盐的整体价格变动不是很大,没有感觉到盐改带来的明显改变。
资深快消品专家冯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消费者角度来讲,这一年来,超市供应、售价各个方面都没有很大变化,盐改对老百姓的生活基本没什么影响。从经销的角度来讲,也感受不到更多的深度影响力,从价格到供货,到各个层面,看到的变化也不多。也就是说,在国内来讲,难以自由流通或者跨区销售出现一些政治性管制的问题还是依然存在。
“但是,我能感受到的一点变化,在盐业改革步伐推进的过程当中,未来迟早要按照国家设想的放开这块市场。相关主管部门、经销单位加大了对市场上非法流通产品的打击力度,对假盐、私盐、工业盐上市的查处力度加大了。”冯启补充道。
价格高不等于高价值
记者注意到,超市货架上的食盐品类繁多。包括以工艺区分的海盐、湖盐、井盐、岛盐;有添加香菇、海苔、胡椒等食材的调味盐;以食用方法区分的炖煮盐、凉拌盐、腌制盐;还有主打健康牌的低钠盐、钾盐、无碘盐、碘盐、钙强化盐等。
在价格上,海盐、湖盐、井盐、岛盐,调味竹盐、精制食用盐每包大概在3元左右,未加碘竹盐价格为6.5元,而无碘的烹调海盐则每罐售价为11元,面对如此多不同种类、不同价格的食盐,的确很难抉择。
记者在超市内了解到,很多和张女士一样的消费者都想知道,令大家眼花缭乱的各类食盐究竟区别在哪里。
朱丹蓬坦言,高端盐其实是营销的噱头,当然也有相应的功能去匹配高的价格。其实从整个消费端来说,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消费档次。这是非常符合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我觉得整个市场上盐类产品的价格呈现金字塔,这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对于价格来讲,这个产品是有名无实还是有名有实,这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然而,什么是中高端盐,其实国内目前并没有一个严格区分。
为此,冯启还做过一些相关的调查。他告诉记者,目前老百姓对高端盐和低端盐不是非常敏感,首先,对于高端盐,比如海藻盐、低钠盐,老百姓的感知不是很强烈,也就是说,老百姓并不是很了解高端盐对人体来说有多大的好处,还需要大量的科普。而很多定位本身就是概念炒作。其实老百姓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不能缺碘,对其他的食盐功能看得非常弱。
中高端盐售价普遍偏高,“但高价格并不等同于高价值”,中盐人员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醒消费者,价格高并不意味着食盐的营养价值就越大,而往往是产品的稀缺性导致的。比如,海南海盐,近几年当地海盐产量急剧减少,从食盐输出大省变成食盐引进大省,再加上南方降水量较大,产量较少,因此海南海盐就变得十分金贵。
韩亮表示,对消费者来讲,选择盐产品时没有必要过分地去迷信价格和品牌,因为盐本身的产品同质化是非常相同的,根据喜好选择即可。
产业为主消费为辅
这边是国内盐类产品不断增多,争相斗艳,而另一边国外盐企也纷纷加入国内市场,想要分一杯羹。
据了解,目前北京的一些超市,已经在售多种来自国外盐企生产的食盐。
冯启表示,现在国外盐企对国内来讲,打击还不是很大,目前为止国外盐企在国内市场,特别是北方、长江以北还几乎看不到。因为国内的盐企自由流通还任重而道远,更不用说国外的了。国外的食盐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暂时可以忽略不计。
“未来,我感觉会对市场有一些影响,但影响不会很大。因为食盐在中国加工提炼的技术包括成本,在各个方面综合实力不次于外国的食盐生产,所以我觉得国外的一些产业进入中国食盐制造类的行业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因为中国的食盐制造,目前为止规模庞大,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冯启坦言。
“综上所述,未来我感觉短期内食盐的市场格局不会有太大变化。但长期放开市场,势在必行。国内的食盐市场已经形成固化的阶梯式的营销格局,但品牌对消费者来讲认知比较低,我们更多的是支持当地的盐。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品牌的盐类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产品。”冯启补充道。
除此之外,朱丹蓬表示,原来国内盐企多品种盐的数量及定价与国外市场仍有很大差距,盐改后食盐定价市场化,将激发生产企业创新活力,民营企业、海外企业涌入,利于多品种盐开发,多品种盐未来有望成为主流用盐,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盐产品的第一个方向应该是功能化,会增加很多辅助的功能,不仅是加碘,还会增加其他的功能。第二,盐在用途上还会有些新的功能开发,比如足浴,美容等。第三,包装的形式会出现多样化,不会仅仅停留在目前的这种形式上。第四,产地和品位的多元化。过去有的人都能吃到海盐或者井盐,未来还有更多不同的深加工的盐。”韩亮提出。
2018年仍然是“产业为主消费为辅”的盐业结构。“食盐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其他行业多是消费者倒逼产业发展,但对盐业来说,它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由产业去引导消费者,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未来将有更多企业更多品类的盐上市,与消费者慢慢磨合。”朱丹蓬预测,随着大健康时代来临和消费升级影响的深入,2018年盐企为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的需求,将围绕高端盐品类展开竞争。据《中国产经新闻》
新闻推荐
“考”“谈”“诺”“看”市中区为新提拔科级领导干部配送“廉政套餐”
(卢晋骥)“我承诺:带头讲政治、守规矩,严格遵守党章,做政治上的合格干部;带头讲廉洁,修身齐家,管好自己、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绝不以权谋私;带头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