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一个在湖南山村长大的孩子,考上了高中、大学,把书念到了哈佛,成为首位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中国人,还获得世界顶级智库阿斯彭研究院学者荣誉。在他的《走出自己的天空》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朴实的农村少年学有所成后,回望自己的成长路径,由此写下的一本关于自己、家庭、乡村的传记。
农村大地,长出“三头六臂”的父母
《走出自己的天空》中有山园田林的生活杂记,有家人、乡亲、外乡人的故事,还有一些夹杂着传说、梦境,半梦半醒间的往事。这样的生活,有苦有甜,有滋有味,这样的书品起来令人感慨良多。
何江家从前住的老房子,活脱脱一个小型动物世界。屋里地上土蜈蚣出没,墙上土鳖虫爬出砖缝,蟋蟀更是肆无忌惮地放声歌唱,而夜晚黄鼠狼则来偷鸡仔。母亲抓来了老鼠的天敌菜花蛇,鼠患虽有遏制,却又引来了菜花蛇的天敌——剧毒的银环蛇。母亲为了保护两个孩子,手刃毒蛇……母亲的勇敢,与其深夜织出一万个渔网结的勤劳,以及儿子上大学以后,电话里叨叨叙念的形象融合在了一起。那是典型的中国慈母形象。在儿时的何江眼中,父母都好像有“三头六臂”,可以搞定生活中的一切难题。
看上去柔弱的母亲,不仅有编渔网的绝活,还在少女时代就向哥哥学会了捕蛇,会用火疗的方法帮儿子解蜘蛛毒,会识别各种野菜。何江父亲不仅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修农具的好工匠,还是捕鱼能手,他还会自己烧砖、盖房子。就像父亲说的:“别把自家门口的这些人看扁了,这些山野间的农民、樵夫、打豆腐的汉子,其实个个都身怀绝技,有些常人看不到的本事。”
艰苦生活,养育乐观向上的孩子
很多事儿,当时经历是苦,多年之后再回望,则是宝贵的财富。小时候的何江也会抱怨生活的苦,但母亲教育他要知足,父亲告诉他男子汉是要当家的,要吃得苦中苦。在农村,苦,是要咽在肚子里的;疼,是要忍在心里的;困难,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的;父母,是一定要孝敬的;规矩,是一定要遵守的。如果说何家有什么教子秘方,那就是这些简简单单的道理。
城里长大的孩子,永远无法体会身下睡的稻草秸秆里生出虫子、喝水要到半里外的地方打水、四五岁就要到农田里劳动的苦,而被父母宠大的孩子,在外面受不得委屈,也欠缺承担压力、面对风险的勇气。何江的这本书,可以说在孩子教育上,给了天下的父母一份独特的启示。
用实际行动,留住我们精神的家园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农业文明养育了中国人吃苦耐劳、乐观向上,勇于面对一切困难的性格。可以说农民的性格,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性格,是中国人的本色。尽管存在一些小农意识,但都改变不了人们心中的善良本色,人们心底的善良、温厚、坚忍始终都在。
“我这二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从湖南的一个小山村,到县城,到省城,再到美国的波士顿……其实也可说是恍如隔世。”人世间沧海桑田,恍如隔世的又何止是何江?
乡愁,是活在记忆里的。伴随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农村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是伴随外出打工的青年一代的增多,他们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人们内心千年保持的平衡也因现代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而被打破。城乡差异、知识差异、文化差异,正在悄然断裂的农业文明,不断恶化的山林环境,都在拷问着我们发展的代价。当面对巨变,远离故乡,精神上的矛盾与痛苦,是无法回避的,也是理应被正视与理解的。
中国广大的农村培养出了一批如同何江这样优秀的学子,即使站上了世界顶尖的演讲台,他心中牵挂的仍然是家乡和他父母一样的父老乡亲。他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家乡。这不仅是何江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农村走出的学子们的责任,更是中国整个社会的责任。除了要为农村送去现代文明,改善他们的医疗、教育和基础设施等条件,更应深入思考如何传承那些带有哲学意味的传统文化。因为那是我们文化的根基,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我们精神的故乡。
新闻推荐
低温雨雪致湖北 64万余人受灾 卫生部门启动 自然灾害Ⅲ级应急响应
据新华社武汉1月8日电(记者黎昌政)3日以来的低温雨雪天气已造成湖北十堰、宜昌、襄阳、荆州、荆门、孝感、黄冈、恩施、随州、天门等10市(州、直管市)的40个县市区64.6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人,卫生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