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夜景。大连,一个不与任何国家接壤的城市,却因为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成为东北对外开放的门户、环渤海地区中转的枢纽。
近年来,拥有海陆交会双向优势的大连抓住“一带一路”东风乘势而上,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交流合作,构筑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目前,大连已成为“振兴东北”的新引擎、东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打开国际物流新通道
作为东北最大的开放口岸,大连港始建于1899年,是该区域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的海上门户。
2017年11月21日,记者来到大窑湾港区新港商务大厦的顶层看到,巨人般的集装箱吊具沿海岸线耸立,繁忙的码头尽收眼底。
据介绍,大连港拥有世界功能最全的码头,生产性泊位超过100个,巨大的货物吸纳量和世界领先的作业效率,服务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300多个港口建立了经贸往来,100多条集装箱航线通达世界各地。
近年来,大连港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借助海陆双向通道优势,全力构建以“辽满欧”为主线的国际物流通道体系,与俄铁、德铁、中铁总、中远海运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以大连港为核心的过境班列服务平台和服务品牌。目前,大连港已经开通中欧班列线路6条,形成连通日、韩、东南亚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双向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
“大连智造”迅速崛起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始建于1899年,被誉为中国的“机车摇篮”。近年来,该公司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将中国机车开向了全球。
2017年11月21日,记者走进中车大连公司不时听到洪亮的鸣笛。原来,工人们正忙着对即将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机车进行测试。
中车大连公司是大连制造业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大连加快对石化、造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大连制造”向“大连智造”转变,加快推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目前,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下,“大连智造”成果显著,已拥有工业企业1741家。
据了解,石油化工、造船、机车、大型机械、轴承、制冷设备等生产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位居第一。大连船舶制造能力每年1200万吨,大船重工跻身全球造船企业前五强。奇瑞汽车、东风日产、比亚迪电动客车、华晨专用车项目投产,形成完备的汽车配套产业体系,大众一汽发动机三期项目已顺利投产。同时,智能控制、生物技术与医药、轨道交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从无到有,迅速崛起。
进入“自贸时代”
2017年4月10号,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正式挂牌,大连再次站在了对外开放的制高点、体制创新的最前沿。
记者了解到,在大连片区综合服务大厅,微信叫号、微信核名、“窗口无否决权”、“容缺受理”、“企业承诺制”等一系列创新服务举措先后实行,企业办事效率大幅提高。
自贸区大连片区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国内外投资者的抢滩热情。截至2017年11月底,大连片区新注册企业4769家,注册资本合计590.08亿元。先后有24家金融机构入驻大连片区,并推出新的跨境金融产品,为辖区企业提供更宽的融资渠道、更低的融资成本和更加多元的“走出去”金融服务。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陈芳胡喆)“五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科技部部长万钢9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发力,加速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