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六百多年前,昆曲诞生在苏州昆山地区。明朝中后期,苏州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当时的两都,听昆曲是国人最风靡、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自从魏良辅改良了昆山腔,苏州园林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便一一化入曲中。至汤显祖时期,昆曲的兴盛更是达到顶峰。一本《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梦》。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感时伤春时仍喜欢轻叹一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昆曲这段遥远而辉煌的历史,在当今时代几乎被人遗忘,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昆曲生源严重匮乏。由于待遇低、吃苦多、学期长,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昆曲行业,迫使学校只好去边远地区招生,这严重制约了昆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其二,昆曲缺乏演出剧场。剧场租金费用高,加上昆曲市场又小,演出越多赔得越多,结果形成越不演观众越不熟悉,越不熟悉越没人看的恶性循环。其三,也是最不容忽视的原因,即社会的浮躁与时代的喧嚣,鲜有人再肯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数百年前时光留下的箴言。
昆曲的沉寂是一笔巨大的损失,与之一同隐去的还有曾经属于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精神世界的满足与安宁。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继承了北曲与南戏的精髓,昆曲如一条长河,它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流到明天,而我们的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
要留住我们的传统文化,作出改变迫在眉睫。首先应当做好昆曲表演艺术精粹的传承工作,培养出类拔萃的昆曲人才,让昆曲世界姹紫嫣红开遍,再现“良辰美景”。其次,我们不能仅把昆曲作为一种遗产,而应将它视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全面、最精美、最形象的体现,将赏昆曲真正变成人人愿为、善为的赏心乐事。
对待这样一份伟大的遗产,倍加珍视,并加以保护和振兴,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我们理应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奋发的精神状态,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艺术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再读一读那字斟句酌的唱词,再听一听那千回百转的感叹,在繁华忙碌的时代,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
新闻推荐
教育部官网近日更新“教育部领导”一栏信息显示,现年64岁的王立英已不再担任教育部党组成员。据官方简历,王立英,女,汉族,1954年10月生,重庆市人,1974年3月入党,1971年3月参加工作,华中师范大学宏观经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