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25日刊发中国克隆猴成果,“拔毛变猴”不再是神话
世界级难题
自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以来,20多年间,各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先后克隆了牛、鼠、猫、狗等动物,但一直没有攻克与人类最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克隆的难题。
世界级意义
这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将为脑疾病、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孙悟空)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去,叫一声:‘变\’!即变做三二百个小猴。”这一场景出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并通过影视作品深入人心。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及其团队的最新成果实现了这个场景。1月25日,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了他们的成果:成功培育全球首个体细胞克隆猴。
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华华”在中国诞生近两个月了,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
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平台,记者见到克隆猴“中中”和“华华”正在恒温箱里嬉戏。除了个头略有差异,“姐妹”俩几无分别。
“姐妹”俩的基因,来自同一个流产的雌性猕猴胎儿。科研人员提取了这个猕猴胎儿的部分体细胞,将其细胞核“植入”若干个“摘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结果产生了基因完全相同的后代,这个过程也就是克隆。
“这是许多专家认为不可能实现的重大技术突破。”国际细胞治疗学会主席约翰·拉斯科这样点评中国科学家的成果,“利用聪明的化学方法和操作技巧,攻克了多年来导致克隆猴失败的障碍。”
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以来,20多年间,各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先后克隆了牛、鼠、猫、狗等动物,但一直没有攻克与人类最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克隆的难题。科学家曾普遍认为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经过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学前沿的这个难题。利用该技术,科研团队未来可在一年时间内,培育出大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
中中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诞生
克隆猴有什么价值
疾病研究、新药测试
将大幅提速
“意味着中国将率先建立起可有效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孙强说,利用克隆技术,未来可在一年内培育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这既能满足脑疾病和脑高级认知功能研究的迫切需要,又可广泛应用于新药测试。
孙强介绍,传统医药实验大量采用小鼠,但针对小鼠研发的药物在人体检测时大都无效或有副作用。这是目前绝大多数脑疾病研究无法取得突破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院士说,克隆猴的成功,将为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等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华华
2017年12月5日,第2只体细胞克隆猴“华华”诞生
克隆猴为何这么难
三大难点
抬高克隆门槛
难题之一,是细胞核不易识别,“去核”难度大。作为受体的卵细胞,必须先把细胞核“摘除”,才能容纳体细胞的细胞核这个“外来户”。而猴的卵细胞核去核难度非常大。
难题之二,是卵细胞容易提前激活。克隆过程中,体细胞的细胞核进入卵细胞时,需先“唤醒”卵细胞,然后才启动一系列发育“程序”。因此,“唤醒”时机要求非常精准。但使用传统方式,猴的卵细胞很容易被提前“唤醒”,导致克隆“程序”无法正常启动。
难题之三,是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发育效率低。被转移到卵细胞里的细胞核,突然要扮演受精卵的角色,“赶鸭子上架”很不适应,如果科学家“保驾”不力,绝大多数克隆胚胎都难以正常发育,往往胎死腹中。
梦梦
据孙强研究员介绍,本月底第3只体细胞克隆猴“梦梦”将诞生
克隆猴之后做什么
不考虑对人类
进行相关研究
“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人类健康,但科研人员不考虑对人类进行相关研究。”蒲慕明说。
科学家认为,由于猴子与人在基因方面非常相近,克隆猴研究对于开发治疗人类疾病的新疗法等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也是‘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关键技术。”蒲慕明说,我国目前在该领域处于国际领跑地位,将进一步使我国成为世界脑科学人才的汇聚高地。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此项成果还将推动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为应对我国人口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做出贡献。
多/点/思/考
猴子都能克隆,下一步是不是就能……
不!克隆技术应用须戴上金箍
成功克隆在基因上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这个重大创新性成果着实令人兴奋。不少人不由欢呼起来——猴子都能克隆,下一步是不是就能……看来长命百岁不是梦了!
不!“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人类健康,但科研人员不考虑对人类进行相关研究。”中国科学家坚守科学伦理底线的回答铿锵有力。
神话与科学的分野就在于,神话可以天马行空,科学必须恪守伦理。孙悟空的毫毛想变就变,克隆技术的应用则必须戴上金箍。这个金箍就是伦理。
自绵羊“多利”诞生之日起,围绕克隆技术的伦理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在这一问题上,我国的态度历来明确:中国政府反对生殖性克隆、支持治疗性克隆。人的生殖性克隆也就是克隆人,违反人类繁衍的自然法则,损害人类作为自然人的尊严,会引起严重的道德、伦理、社会和法律问题。所以,现阶段生殖性克隆绝对不可以应用于人类本身。
这不仅需要科研人员严守道德底线,同时更需严格立法,规范科学研究,把治疗性克隆置于严格监管之下。
克隆技术的推进应该是漫长而审慎的,尤其是克隆技术应用于人事关人类未来命运,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以免人类反被自己铸就的科技利剑所伤。
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
新闻推荐
1月25日,一名铁路民警在重庆西站候车大厅巡逻。当日,重庆西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正式开通运营。重庆西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位于重庆市沙坪坝与九龙坡两区之间,主站房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投运后将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