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中国被日本打败,状元张謇决定辞官下海,实业救国。
张謇这个状元来之不易。他4岁便开始由父亲启蒙识字。1868年,他16岁,为了让他顺利考取秀才,其父张彭年帮他“高考移民”,将籍贯从海门县迁移到300多里外的如皋县,但不幸遇上无赖讹诈,前后打点花了1000多两白银,导致家里欠下巨额债务,从此家境窘迫。
从16岁到27岁,每隔两年他便到江宁(今江苏南京市)参加乡试,但因为他要打工还债,导致一直拖到1885年,33岁那年才考中了举人。此后,他一共到北京参加了四次会试,均名落孙山。
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开设恩科。他这个“落榜专业户”在老父鼓励下,赴京参加了第五次会试,终于幸运考中状元。这时候,他已经42岁了。从1868年到1894年,他在科场耗时27年之久,进出考场20多次,直接花在考场的光阴便达120多天。
喜报传到家乡——苏北海门县常乐镇,老父喜极而亡,张謇回家丁忧三年,其间决定辞官。其实,早在考中状元后的不久,一件小事给他很大的刺激和震撼,导致其萌发了归隐之心。
1894年9月下旬的一天,新科状元、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张謇和文武官员去迎接从颐和园回皇宫的慈禧太后,那天恰好下暴雨,路面积水六七十厘米。朝廷大员们均匍匐在路边,帽子、衣裳全都湿透了,其中有不少须发皆白的老臣。而慈禧太后的銮驾经过的时候,慈禧连帘子都没有掀开一下。
这件事给张謇很大的刺激,他仿佛被人从头泼了一盆冷水,打了个寒噤之后猛然觉悟了:状元又怎么样?一品大员又如何?还不是终生如狗般匍匐在地,被人凌辱奴役,还不是一辈子做磕头虫!他从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和朝堂论战的激情中彻底醒悟了,归隐之心油然而生。那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更不值计较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也就是说,他不愿在官场和贵人争斗计较,而要为百姓办实事。
此外,其母金氏逝世前嘱咐他说:“参加科举可以光耀门楣,你可以去追求,但你性格刚硬、说话直爽,最好不要做官。”慈母临终遗言,让他更加笃定了退出官场的决心。
通过雨中跪迎慈禧这件事,最终让有骨气的张謇猛然惊醒,下决心从等级森严的官场跳了出来,下海办企业,最终造福一方,成为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
□赖晨
新闻推荐
16个县市最低温跌破零下40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