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传》[日]平石淑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禾刀
读过一些萧红的著作,也看过关于她生平的文章和书籍,包括许鞍华拍摄的关于萧红的传记电影《黄金时代》。无论是哪个版本,无论从哪种角度审视,萧红短暂的一生均堪称苦难的一生。痴迷萧红四十余年、日本第一个系统研究萧红并卓有成就的日本女子大学文学系教授平石淑子在《萧红传》中,从爱情、生活和文学三个角度进入萧红的世界,为读者呈现了三个版本的萧红:饥饿的萧红,爱情的萧红,文学的萧红。当然,这三个萧红不可能完全分割独立,反倒相互纠缠,以致萧红都分不清哪个该是她真正的自我。
自19岁离开老家呼兰县后,萧红短暂的一生都是“与‘保护者\’一同度过的,这是她自己的选择。表兄陆振舜、未婚夫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都曾经是她的‘保护者\’。”在与四个男人的命运际遇中,萧红先后同汪恩甲、萧军和端木蕻良有过共同生活。如果说与汪恩甲是“初恋不懂爱情”,那么萧军的出现则彻底点燃了她心底炙热的爱情之火。
尽管萧军带有鲜明的大男子主义,甚至还曾对她拳头相向,但对于长期苟且偷生的萧红来说,萧军确曾给过虽然不多但足以令她满足的安全感——是他帮忙逃出哈尔滨旅店的危难,是他在萧红生产时依然守护在身边,是他与萧红共同忍饥挨饿,也是他共同前往上海结识了命运中的也是文学道路上的贵人鲁迅先生……
在平石淑子看来,正是《生死场》的成功发表,才确立了萧红在文坛的地位。然而,萧红萧军患难时的携手并肩,却未能在经济压力缓解后延续。文学上小有成就的萧红深陷爱情重负,于是决意出走东瀛,以致她模糊地认为,此时“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
平石淑子调查发现,东京时的萧红过得并不惬意。除了遭到日本警察的刁难外,东北同学对鲁迅的成见也令她极为不快。另一方面,虽然与萧军拉开了距离,但萧红在东京的日子仍不如意,一方面生活始终离不开萧军的接济,另一方面创作并未迎来想象中的井喷,更主要的是,仅仅几个月后恩师鲁迅便驾鹤西归。鲁迅既是萧红走出饥饿的救星,也是萧红深耕文学的强大动力。如果鲁迅健在,萧红或许可以在文学道路上走得更远,或许不必重陷更大的饥饿之中。
1936年11月,在东京的萧红给萧军写信:“别人的黄金时代是舒展着翅膀过的,而我的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生活的困顿或者说是饥饿始终是萧红最大的“囚笼”,即便是在远离故国故人也远离战火的东京,萧红盼望的“黄金时代”依然如水中月镜中花。
斯人已逝,万念成空。直到萧红耗完三十一年的短暂光阴,她所期望的“黄金时代”依然被紧锁于她的“笼子”之中。大抵可以断定,这个“笼子”制约了萧红的文学造诣,这也成为本书作者,还有诸多研究者倍感遗憾之处。
新闻推荐
?乌兹别克斯坦队在领奖台上庆祝。▲1月27日,越南队球员阮光海(左)在比赛中与乌兹别克斯坦队球员亚赫希博耶夫拼抢。■记者靳鹏在江苏进行的第三届U23亚洲杯昨天下午上演了一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