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文 张辉/图
“广州的校内托管在尴尬中前行。”近日,广州一名小学校长表示,迫于家长的强烈意愿,学校开展托管不敢停。但教师工作时间变长、报酬低、热情度不高,校方也难以为继。(南方都市报)
近年来,多个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们联合尝试针对放学后学生去处问题的解决方案,上海、南京、宜昌、广州等地已经试行校内托管方案。但就试行情况来看,这种校内托管服务却在尴尬中前行,到底校内托管是否可行?为什么“叫好不叫座”,又该怎样运行?
呼吁 学校开展校内托管服务,免除安全顾虑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在职场打拼的父母往往顾不上自己年幼的孩子。特别是学校放学时,孩子的接送、吃饭、休息等问题,成了许多父母的烦心事。于是,各类托管班应运而生,托管市场出现“井喷”。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在校外参加托管班,不仅收费高,最不放心的就是饮食安全和消防安全两方面问题,比如厨房是否达到相应标准、购买的食材是否保证质量、消防设施是否齐全等。在这方面,家长们都希望政府部门能够肩负起监管的责任,呼吁学校开展校内托管服务,以消除他们对孩子安全问题的担忧。
为了回应和满足家长诉求,全国多个省市的学校相继开展了校内托管服务。在校托管期间,学校除了免费提供营养丰盛的午餐,还组织学生自习、阅读、开展文体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等。校内托管无疑让家长省心不少,虽然会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对于家长来说,不仅是经济负担减轻了,安全方面也更放心了。
受阻 校内托管不能满足个性需求,老师负担较重
现实中,校内托管频频受挫。之前,河南许昌实验小学甚至取消了校内托管服务。问其原因,该校副校长查卓衍表示,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学校没有经费做保障,又害怕被投诉“乱收费”,于是停止了校内托管服务。此外,老师的工作负担本来就重,即使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贴,他们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这份“额外”的工作。
校内托管服务之所以“叫好不叫座”,简单来说,就是面临时长、责任、费用和内容四大问题。
首先,是时长问题,既然目标是解决家长接孩子难的问题,托管时间最好延长至家长下班后赶来;其次,虽然有了一定的补贴,但让学校承担在此期间的一切责任,不仅于法无据,而且显失公平,由此很多学校根本无积极性;再次,开展校内托管服务所需的经费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保障措施;最后,老师的精力有限,想要真正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课外需求,也存在不小的难度。
解题 校内托管还需寻求社会力量介入
鼓励学校提供托管服务是政府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探索实行弹性离校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不难看出,尽管推广校内托管面临困难,但政策层面依然在强调与推进。
实际上,一些地方开办的“四点半学校”就深受家长欢迎。比如,深圳市启动的“四点半活动”试点学校工作,整合利用社会优质培训资源,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体育、文化、艺术和科技实践活动,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受到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可。深圳市财政安排专门经费,按生均每年350元的标准开展补贴。
这也给解决校内托管难题打开了思路,“公办学校”不妨也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介入。例如,可以外聘若干有特长的老师,不以考试为目的地开展体育、文化、艺术和科技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事实上,放学后的时间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即使引入一些特色培训机构,适当收取费用也并不违反政策精神,其实质与参加校外培训并无二致,优势却十分明显——安全(不必离校)、价廉(学校提供场地)。至于安全问题,可以引入保险机制,通过参保的方式降低各方风险。
北京青年报:让教师当保姆并非校内托管的本意。
新快报:校内托管政策要想做得更好,平衡好各方利益关系仍旧是关键中的关键。
半岛都市报:校内托管绝不只是局限于“看孩子”,应当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延伸至校内托管。
网友田黄玉:作为一个教育从业人员,有多累只有自己知道,每天学生放学了,我们才能放松下来,学生多待一分钟,我们都要负相应的责任,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应该从家长方着手,而不是增加老师的从业负担。
新闻推荐
日前,经省委批准,省纪委对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杜金卿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经查,杜金卿违反政治纪律,对抗组织审查;违反组织纪律,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违反国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