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能让“恶搞”瓦解我们的文化认同

来源:成都日报 2018-01-31 05:45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评论员

夸张的肢体动作、荒腔走板的演绎方式,一度流传于网络的恶搞版《黄河大合唱》,摧毁的是人们的历史记忆,颠覆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和民族文化认同。

提到《黄河大合唱》,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烽火硝烟的岁月。这首诞生于民族危亡严重关头的大型交响乐,不仅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英雄气节;不仅是一部气势恢宏的音乐巨作,也是一部气吞山河的民族史诗,堪称“民族之魂”“不朽之作”。

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经典被人肆意篡改成庸俗不堪的荒诞故事,我们惊愕、愤怒,因为在一些神圣的东西遭人亵渎时,我们无法保持平静,无动于衷。无论这样的亵渎是出于娱乐心态,还是缘于商业图谋,它都对我们的情感和信仰造成了伤害。

红色经典本身就是我党、我军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和真实再现,弘扬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是关于正义、理想、信念主题的深刻表达,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主流文化意识,应当说红色经典本身事关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问题,是不容亵渎、不容践踏的,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曲解、颠覆、恶搞。

红色经典在变化之中存有永恒的成分,即一个社会所尊崇的基本道德价值:高尚、忠诚、诚信、仁爱、团结……正是这些经久不变的价值理念,将我们的社会紧紧结合起来,为整个社会秩序奠定了道德基础。而某些所谓独树一帜的解构作品,把对基本道德价值的蔑视和挑战当作“时尚”“前卫”或“个性”,貌似勇敢的创新,实则是思想贫乏、道德滑坡的表现。

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恶搞现象已成一种风潮,形形色色的恶搞作品层出不穷,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恶搞已经从最初的一种单纯娱乐方式演变为一场热闹的文化事件。“恶搞”大概分成两类,一类是无伤大雅的“恶搞”,作为生活中的润滑剂无可厚非;另一类则是颠覆传统篡改历史的恶搞,甚至是恶搞民族英雄、红色经典,如果这种“恶搞”成风,必然带来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

在我国,“英雄”“榜样”曾经是主流社会话语系统中的基本概念,但今天在一部分人心目中,这些曾经具有严肃意义的概念正逐渐被抛弃,留下的是荒诞不经的调侃。在这里,先行者的崇高与超越,殉道者的悲壮与执着,思想界的深沉与睿智好像都失去了价值。这种现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不能让“恶搞”瓦解我们的文化认同。

“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对待先辈们燃烧生命谱写的历史,抱持温情与敬意是最起码的要求。历史里不仅有先辈的奋斗,更维系着我辈的过去和未来。尊重历史、尊重经典,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未来的尊重。因此,对于这种打着恶搞的名号糟蹋历史的行为,我们有必要说“不”。

新闻推荐

娱乐要有底线,经典不容恶搞

何勇日前,一段由某团体演绎的《黄河大合唱》恶搞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在该视频中,创作于抗战时期的革命歌曲《黄河大合唱》被表演者用夸张另类的表演方式诠释恶搞。伴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一群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环卫女工牟艳琼2018-01-31 01:10
评论:(不能让“恶搞”瓦解我们的文化认同)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