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
江苏省作协组织作家在扬州社区进行采风活动,我来到了阔别22年的古城扬州,住进了萃园城市酒店。
城市酒店几个字让人感觉这是一家星级宾馆,至少是高楼大厦,可是下了出租车,司机告诉我马路对面就是萃园,我没有看到高大的建筑,怀疑司机把我带到了另外一个叫“翠园”的地方。他说这就是萃园城市酒店,我才将信将疑地下了车。过了马路,看到一个不大的门面,往里看去,似有庭院深深的感觉。
萃园坐落在扬州最繁华的文昌路上,这个不大的院子,保持着她原有的古朴风貌,古木参天,竹林苍翠,亭台曲径,鸟语花香。她的周围没有高层建筑,置身庭院之中,你丝毫感觉不到闹市的车水马龙,熙来攘往。我又觉得她取名萃园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1995年我曾来过扬州,来去匆匆,对扬州没有太多印象,这次不同。第二天早晨,扬州的作家朋友顾坚便来到萃园,约我们去吃早茶。我在每张桌子上都看到了暖水瓶,这物多年不见,若不是在这里看见,我几乎忘了它曾是我们过去必备的生活用具。他自带铁观音,用热水沏了茶,上来三盘干丝,喝着,吃着,聊着。
顾坚说,他每天上午要在这里消磨两个小时,午饭后去澡堂子泡上两三个小时,这就是所谓的“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不多时,几笼包子端将上来,把我和宋兄吓了一跳,这哪里吃得下去!顾坚说,吃不了可以带走。果然,我看到边上一对老年夫妇也要了几笼包子,显然是要带走的。
再去逛东关古街。小街两边是林立的店铺,古老的建筑风格,高悬的大红灯笼。扬州三把刀、上海女人、墨家画室、东关客栈,那些牌匾,无不让人产生恍然走进遥远的古城之幻觉。店家安静地端坐着,这里听不到叫卖的吆喝,更没有高音喇叭的干扰,甚至没有一丁点儿商业气息,让这条古街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家四A级历史文化旅游区。
在一条狭长的小巷尽头,我们叩开了一户居民的柴门。进了院子才知道这就是颇有名气的祥庐,主人杜祥开把这个不足50平米的家打理成了精致的园林,使之成为“扬州最小的园林”,成为当代扬州私家小庭园的品牌。这里花木繁茂,小桥流水,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亭子依墙而立,虽是一半,却也是飞檐翘角,极有气势。来到楼上,只见一张方桌占去大半空间,上面笔墨纸砚俱全,边上的柜子里陈列着主人收藏的一些古玩,杜祥开逐一介绍,如数家珍。
墙上挂满了照片,都是前来参观祥庐的各界名流与主人的合影。杜祥开赠《祥庐吟》一本,其中诗文,皆是游者留下的感受,最喜欢王兆根《访祥庐》:深藏闹市不沾尘,乐种心田四季春。山纳胸中成画意,水收眼低醖诗魂。
主人取出一本精致的签名册,让我留下观感,我写道:喧嚣之外,别有洞天。
走下狭窄的楼梯,来到楼下,女主人已经将西瓜端上来,坐下品尝,清风徐来,好不惬意。不禁想起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就是一座扬州普通市民的家,这就是扬州人的日常生活,折射的是他们追求生活质量的理念,让我想起那句广告词:慢下来才能找回自己。
那只笼中的蝈蝈非常热情地叫个不停,这声音久违了,它让这个小院充满了家常气息,更让我穿越般地回到了孩提时代。辞别时,有依依不舍之感。
来到扬州,你才能体会到扬州人对文化生活的热切追求。甚至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区,随处可见参天古树,比如,在文昌中路与淮海路交汇处,我们看到了距今1030年的银杏树,傲然挺立在马路上,静观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让我感叹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古树居然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完好地保存下来,在一些地方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足见扬州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能体现它的品位。我走在旌忠寺社区的小巷子里,居然看见了24H城市书房,幽雅的环境,精典的装饰,书房内是安宁的栖息地,书房外则是人间的烟火味。据介绍,这是街道引进的项目,联手扬州市图书馆把仓储用房改造成城市书房,是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我不禁思忖:什么时候,我所在的县城能拥有这样的书房呢?扬州人,真是羡煞我也。
就连一个小小的社区,也能把文化做成品牌,汶河街道就是一个例子。他们编辑了文学内刊《诗画仁丰里》和历史文化读本《古韵汶河》。自2013年以来,共邀请30余位文化名人举办了40多场“名人讲名城”讲座。2016年联合扬州市作协开展了“百种书籍助公益”活动,发动作家义卖作品,捐助寒门学子,被扬州市列为城市创新实践案例。今年,发起全国诗人“唐银杏”“唐槐”同题诗活动,设立“阅读打开人生”公益课堂。
扬州社区行,时间虽短,感触颇多。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22年间,扬州这座城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不变的正是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品位生活的追求。我们与汶河街道四望亭社区的干部居民座谈时,有几位七八十岁的老者冒着高温参加座谈,他们愿意和作家交流,更希望作家们能走进社区,倾听他们的故事,用作品反映他们的生活。在高邮市菱塘镇清真村座谈时,村支部书记也表示,欢迎作家们随时来深入生活。高邮市作协主席周荣池赠我刚出版的长篇小说《李光荣下乡记》,那正是他深入该村生活的创作成果,由此看来,“深扎”不仅深受群众欢迎,对作家而言也是十分必要的。
“烟花三月下扬州”,此番七月酷暑的扬州社区之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而是扬州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新闻推荐
陈浩田是江苏连云港的一名普通居民。15年来,他精心抚养捡回来的养女,并筹款为她治病,目前养女借助外力已勉强能够行走。为了让养女能够接受教育,陈浩田不论严寒酷暑,每天接送孩子上学,上午和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