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我儿子今年六岁,因为我父母身体不好经常住医院,所以孩子从小是外公外婆带大的。现在孩子上小学了离我父母家近,中午就在那吃饭午休。我观察几次发现,他对爷爷奶奶非常冷漠,进门不打招呼,爷爷奶奶嘘寒问暖他也表现得非常不耐烦。作为父亲我感到很无奈,我该怎么帮孩子纠正这个问题呢? (志刚)解答:
百善孝为先,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应该加入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首先便应该教育孩子要尊重老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德。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尊重老人呢?
以身作则: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因此,父母在与老人相处中,态度应谦逊、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
习惯成自然:练习是强化记忆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良好的行为转化为习惯,长久保持下来。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见”“谢谢”“请慢走”等),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防微杜渐: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成人一定要舍得管教,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错误。尤其不放过“第一次”,严格把关。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增进感情: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就是漠不关心,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缘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随之行事,非常被动。作为老人,也应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交谈,缩短两代人的心理距离,不能居高临下。对孩子只有“动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动关心、尊敬老人,自觉听从老人教导,努力做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馨兰)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广州2月1日电(记者李雄鹰)记者从广铁集团了解到,春运首日,广铁发送旅客量118.6万人次,同比略有增长。其中高铁发送旅客80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占总发送量67.4%。2018年春运自2月1日起至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