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故事,张融去封溪当官,翻山越岭渡水过河,一路煞是辛苦,更不幸的是他被山贼们抓住了,山贼想要杀了他并将他吃掉,在这时候,张融仍然不惊不慌,作洛生咏,让山贼们惊异,不敢害他。可以说是洛生咏救了他一命。
洛生咏是什么?
洛生咏不是一种文体,也不是一篇诗文,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是当时的“普通话”,等于今天的少数民族一听陌生人用普通话说话,立刻就害怕了。今天的普通话的基础是北京话,而洛生咏的基础则是洛阳话。为何洛生咏这样厉害?因为洛阳是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西晋时到洛阳的南方人要学洛阳口音;到东晋时,洛阳那些大贵族们也到了南方,他们权高位重,江南的士族自然也就要学习这种“上流社会”的说话方式。
北方人当时是看不起南方口音的,支道林在江东见到牛叉得不得了的王徽之兄弟,中原人问他对王氏的印象如何,他的回答是:“见一群白颈鸟,但闻唤哑哑声。”在中原人耳朵里,南方话简直就是叽里呱啦的鸟语。北方人当时在政治上处于强势,自然以他们的审美为中心,南方人想要在语言上避免北方人的歧视,只好学习洛阳话了。今天在政治与文化上,也是北方强势,所以南方人只要上学或外出,也要学习普通话。流行哪一种语言,哪一种语言强势,与政治、经济与文化强弱有关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经济先行,全中国颇为流行粤语,现在广东被北方赶超,所以才有代表建议在电视台废止粤语,这并非此代表脑子进水,而是广东已不像八九十年代那样强势,所以语言才遇到危机。语言的转换一般而言并不是习惯问题,而是与权力有关系。一个地方领导,他在与乡亲们说话时肯定用的是地方话,而对上层领域时,肯定会用普通话。晋时也一样,南方人学了洛生咏,当官的对当官的说话时用洛阳语,对普通人时就用南方语,其间的转换极有权力变化的意味。
洛生咏并不好听,它的出现不过是种意外,它本是东晋以前洛阳太学生诵读经典的那种腔调,比较脱离生活,就像小学生读书时的“唱读”,在生活中使用一样。而它的流行与谢安有关系,谢安有鼻炎,发音混浊而厚重,不像南方话那样清扬软糯。这话本来不好听,上流社会的人也不是人人都有鼻炎,但谢安是时尚领袖嘛,所以大家都跟着学他说话,作洛生咏。
当然也不是人人对洛生咏有兴趣,顾恺之就不跟着学,认为它阴阳怪气,别人问他为何不学时,他说:“我为何要发出那种老婢的声音?”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代军报道)近段时间,攀煤花山矿党委创新载体、完善制度,抓实思想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安全教育“三个教育”,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为矿井安全生产、经营稳定工作保驾护航。抓实形势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