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以来,公安部部署各地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网络水军”行动,破获“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案件40多起,涉案总金额上亿元,查获并关停涉嫌非法炒作的网络账号5000多个,涉及网上恶意炒作信息数千万条。这些潜伏在网络世界的“网络水军”时而化身营销“推手”,时而又伪装网民评论、为一些舆论攻击充当“打手”。那么,这些以“有偿推广网络信息”为生的群体是如何存在的,央视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网络水军招揽生意卖点:量大面广速度快
在网络世界,要找到“水军”并不难。从雇粉丝、买热搜、刷好评,到炒作新闻、操控舆论,只要付钱,雇主的意图就能在“水军”的操作下实现。论坛、微博、微信、甚至各类新闻门户网站,都是水军们的“阵地”。数量大、覆盖广、速度快,是“网络水军”招揽生意的“卖点”。
“网络水军”销售人员(以下简称水军销售员):论坛的话,就是3元1条,发布在中大型论坛。
记者:那你网站能发多少?
水军销售员:网站几千条都可以发,我们这里很多网站的。
记者:你能多长时间给我搞定啊?
水军销售员:今天就能完成。
为了向客户显示“实力”,这名“水军销售员”给记者发来了一个“业务清单”。表格上的300多家门户网站、博客和论坛,都是他们发布内容的“领地”。这名销售员承诺,就算是所谓“新闻”,不论正面还是负面的都能发,只是“发新闻”的价格比普通帖子高很多。
网上店铺接单 三个月收入760万元
记者发现,如今的网络水军已经不满足做“零散生意”,而是打着“推广任务”“舆论公关”“整合营销”等专业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开起了公司。这些公司接到批量任务后,再通过“众包”类的网站招募大量负责实际操作的“下线”。几千条的发帖任务可以很快被化整为零地认领走。当这些“下线”做完所承包的任务,再回到平台上完成确认和评价,最后通过平台第三方担保的方式领取酬劳。
一些“水军公司”还在淘宝网以及一些“众包”网站上建起了连接发帖供需的“网上店铺”。在这个名叫“猪八戒”的网站上,记者搜索“新闻发稿”,就找到了2300多家这样的“店铺”。他们将各类网站的新闻发稿打包成不同的“套餐”并明码标价。该平台的数据显示,其中排名第一的店铺,三个月内成交2500笔,收入760多万元。记者注意到,配合“发稿”这些店铺还提供所谓“新闻代写”业务。
不交“保护费” 抹你一脸“黑”
正是这种只求赚钱,却不对真实性负责的助推和钻营,使大量信源含糊、来路不明的内容充斥互联网。小到投票注水、跟帖热搜、网上“医托”、虚假违法广告,大到假借“网络民意”的人为炒作和恶意攻击,在这些背后,都有“网络水军”的影子。
江苏宿迁警方就曾接到了多名群众举报,名为“印象宿迁”的论坛传播不实信息,并以删帖为由,向当事人敲诈财物。警方立即展开调查,发现这个网站的负责人杜某,不仅以个人为敲诈对象,还利用手中掌握的论坛和微信公众号以信息发布相要挟,与当地多个乡镇签订所谓“合作协议”,只要向该传媒公司以“包年制”的方式支付几万块钱,就可以保证不发布对这些乡镇的“不利的言论”。
目前,“印象宿迁”网站已经关闭。该网站的幕后老板杜某因涉嫌“非法经营”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有偿发帖删帖 涉嫌“非法经营”
“网络水军”以获取利益为目的,通过实施宣传、推销或攻击,在互联网上进行炒作。对此,最高法早在2013年就作出了司法解释: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二)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属于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依照刑法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尽管该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明知虚假而“有偿发帖”都是违法行为,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水军”运作“有偿发帖”根本没有核实所发内容是否真实,有的网站甚至直接把发帖的“权力”交到了“水军”手里。
“网络水军”操控的这“一发一删”,对社会舆论环境、媒体公信力造成了巨大伤害。
据了解,自从2017年5月公安部组织开展打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以来,公安机关已破获“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案件40余起,涉案总金额上亿元,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00余人,查获并关停涉嫌非法炒作的网络账号5000余个,关闭违法违规网站上万个,这些网站涉及的网上恶意炒作信息达数千万条。央视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5日对此表示,这项改革必须守住底线,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