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常国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新使命呼唤新担当。面对历史重任、使命担当,党员干部应当克服工作中的“惯性思维”,以创新的意识和姿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洪流中。
“惯性思维”是一种遵守某种规则的思维定势。惯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大敌”,是不肯动脑、墨守陈规、懒政惰政的表现,也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种表现。
对党员干部来说,惯性思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工作循规蹈矩。认为党的工作政策性、原则性、程序性很强,因多年工作惯性,“老套路”、“风险低”,一些同志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圈子,把“惯性思维”理解为“工作惯例”。二是经验主义作祟。动不动就以惯例论事,决策办事有时不从实际出发,不能科学论证,没真正走群众路线,而是依据“理论”、经验“拍脑袋”决定。三是创新动力不足。很多同志对工作讲求“四平八稳”,只要认真完成,不出错、不出乱子就行,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缺少敢闯敢干、敢于碰硬的精神,工作不善于总结反思,习惯于就事论事,等等。
惯性思维根子在思想上的懒惰,实质上是不作为的表现。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我们打破“惯例”、拉住“惯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工作具体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继承与摒弃、推陈与出新文章,力戒让惯性思维束缚了手脚,制约了思维、阻碍了发展。
解决惯性思维,党员干部要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要有“工作平凡不平庸,工作平淡不平常”的决心和信心,努力把平凡的工作做“精彩”;要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意识和担当,切实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化为具体、自觉的行动;要有居安思危、知危求进的意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时刻感到知识不足、能力不足、精神不足的危险,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状态。
克服“惯性思维”,体现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和定力,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勇于创新、砥砺发展的勇气和力量,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责任与担当。克服“惯性思维”,党员干部就要善于创新、积极创新,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打破“路径依赖”“思想依赖”,以新思维谋划新举措,以新举措解决新问题,靠改革创新激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作者单位:东港区委巡察办)
新闻推荐
净“容颜” 让家园更美丽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安蓓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重要任务之一。5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公布,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梯次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