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最为热闹。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大年初一是新年第一天,虽然很多家庭都在除夕夜守了岁、熬了年,但初一仍然要早起。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吃完早饭,人们就开始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称为拜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
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拜年。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做是新一年运程的兆示期,因此初一“禁忌”也特别多。这天忌杀生,因为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在农村没通自来水的地方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即使爆竹纸、果壳纸屑撒遍地,也不能扫,说是把“财神”给扫掉了)、不能相骂、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为“和和气气”),见面须说贺年吉利话……这些禁忌似乎有些迷信,但若是把它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来看待,也是独具特色、别有风味的。
(本报记者卢琴整理)
新闻推荐
2018年春节假期临近。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联合发布的《2018春节出境旅游趋势预测报告》显示,春节出境游将在去年615万的基础上增加至650万人次,规模为历史之最。但记者日前采访发现,在良莠不齐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