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愿坚的作品《七根火柴》。
王愿坚的代表作《妈妈》。1958年1月王愿坚创作完成的《七根火柴》得到了茅盾表扬。茅盾评价:全文共计不过两千字,似乎不可能有多余的字句来浪费篇幅,可是作者却能腾出一手来写环境,烘托出那七根火柴是怎样地关系着千百人的安全;作者用总篇幅的三分之一描写主人公的形象,可是我们并不觉得它和整体比例的不适当,因为作者在描写主人公的形象的时候是故事在发展的时候,一切都是在动而不是静止的。
茅盾欣赏《七根火柴》
称赞描写生动有力
王愿坚的写作可以说是厚积薄发,代表作《党费》发表后,他写作的灵感像岩浆喷发一般,陆续写了《后代》《妈妈》和《粮食的故事》等十几个短篇。
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文章开头就描写了草地恶劣的天气: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是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小说是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的。真正的作家没有一笔不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从技巧的角度讲,形象的景物描写会提供大量的文本信息,读者从这些信息会捕捉到文中主人公生存上和精神上的艰难。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部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1958年1月王愿坚创作完成的《七根火柴》《三人行》,突显出他的小说已具备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并实现了在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升华。
《七根火柴》发表在天津的《新港》杂志上。小说写得非常好,但反响不大。5月,茅盾发表了影响甚大的评论文章《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在文章中,茅盾着重谈到了几部作品:茹志鹃的《百合花》、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勤耕的《进山》等。
茅盾十分欣赏《七根火柴》,他说:
《七根火柴》约2000字,可是生动而有力地描写了草地行军的艰苦,刻画了忠心耿耿的战士在将要断气的一瞬间还专心致志地要把他所保存的七根火柴连同党证交托同志转呈上级。这七根火柴关系着部队的饱和暖。全篇人物形象是鲜明的,故事的发展也很紧凑……
一只只伸出的手是战士一颗颗心
《七根火柴》后来为人们所推崇,与茅盾对它的艺术分析、正确评价有重要的关系。
王愿坚在《七根火柴》的后记里说:
《七根火柴》这篇小说的构思,说来有点奇特,它是突然闯到面前的一个形象发端的。深夜,灯前,我照例对着稿纸“神游”于长征路上。忽然,眼前浮起了这样一幅景象:一队红军战士在白茫茫的雪山上迎着风暴走着,一个红军战士身子一歪,摔下雪坡。几番挣扎,他被深雪埋住了。随着战友们的视线望去,只见白雪上留着一只手,在这只手里托着一个共产党员党证。这,就是《七根火柴》的最初萌芽。
说不上这个形象是从哪里来的了,但是,可以肯定,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种战士的手,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着同志额角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着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
我不知有多少次在各种各样的雨雪里行军,多少次穿着湿透的军衣,站在冷风里发抖。那时候,能爬上热炕或者站在篝火旁边,几乎成了“最高的理想”了。有一次,冒雨行军九十多里,浑身上下没有一根干纱,我和一个战友背靠背地坐在一个抬筐里,就算宿营了。一觉醒来,同志的体温居然把军衣烤干了。没有这种体验,卢进勇的淋雨就没有了真实感。又比如,在抗日战争的一次“反扫荡”里,我曾用拳头大的豆饼支撑了四天。尝过了饥饿的滋味,我才能在纸上表现出“鸡蛋那么大的一团”青稞面的真正价值。
在《七根火柴》具体构思的过程中,顺着雪山上托着党证的那只手,我调动起生活和思想的积累去思索,慢慢地,透过现象进入了革命战争的纵深,看到了支配着那只手的战士的心。那颗心是多么的美呀!它把个人和革命事业连结得那么紧密,它对集体的关怀是那么自觉,它表现了革命者对革命的无比忠诚。
就写这颗心,就写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战士心灵光辉的闪耀!
但是,雪山这个环境,没有话语,没有动作,是难以表现的,于是我便把它搬在草地上。这时又想到老同志讲故事当中多次谈到火对于长征部队的重大作用,便把七根火柴夹进他的党证里。这样,原来从众多故事中得到的主题便获得了表达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出现在人物精神光芒闪耀的一霎间,也用不了很多的笔墨去烘托、渲染。
有些谈论《七根火柴》的文章,说它还有点境界。我自己心里明白:它不是一篇以艺术的精美见长的东西。如果有点可取的话,倒是因为有点真知,反应了一点革命精神的火光,并且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与形象、哲理与诗情的统一。
后来,《七根火柴》和《党费》等,多次被选入中学课本。
写完《七根火柴》后,王愿坚又用简洁的笔调写成了一些描写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艰难险阻的光辉形象。
新闻推荐
春节期间,先是两名男子穿着仿制日本军服在南京紫金山的抗战碉堡前摆造型拍照,后是一男子在微信群中发布“南京杀三十万太少“等言论,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人们的愤怒和谴责,这种情绪在南京这座曾经遭遇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