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薛宝钗竟是同一个人?甄宝玉才是曹雪芹?刘姥姥原来是真神……2018年初,由王一先生撰写的《红楼探玉》,揭秘《红楼梦》四大素材库、五大悬案。作者就像是侦探在调查一桩秘案,整个过程新奇有趣而扣人心弦。《红楼探玉》作为近年来最新的红学研究作品,直接向主流红学界发起挑战,引发读者广泛关注。
清楚典故
才能了解作者的用意
在本书作者王一先生看来,曹雪芹不仅是一位小说家,更是一位诗人。他凭着深厚的国学功底,信手拈来,把众多文学典故巧妙地编排在《红楼梦》的文字里,让一个个看似平淡的故事富有深刻寓意,让一个个看似普通的人物变得丰满立体。
典故多,也是《红楼梦》不容易解读的原因。《红楼梦》表面的故事当然已经很精彩了,不仅有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从兴旺到衰落的家族往事,还记录了历史文化风土民情。但也有人觉得《红楼梦》的故事太过琐碎,家长里短,闲人闲语,事无巨细,像个流水账。但是如果仔细探究,你就会发现,表面上的闲人闲语,当中往往隐藏着巨大的玄机。只有把细节背后的典故搞清楚了,才能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
更重要的是,典故中蕴含了每个人物的结局。很多诗词让人看不懂,就是因为里面的典故不为人熟知。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里面有“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读着很好听,但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吴志·孙权传》以及《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就很难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影射。
脂砚斋批语有不少“剧透”
《红楼梦》的真正结局是什么呢?作者认为只要搞懂书里每个典故的寓意,就能还原《红楼梦》的结局真相。
王一表示:“这十几年来,我对书中典故逐条研究,再对比前人的分析著作、网上的真知灼见,反复推理论证,建立假设再推翻假设,最后得到自认可令人信服的推断。”
除了典故,作者还非常倚重脂砚斋的批语,因为其中有不少“剧透”,透露了很多八十回后的内容。脂砚斋是曹雪芹很亲近的人,他的批语对推断《红楼梦》的结局也至关重要。例如,全书最重要的典故就隐藏在元春点的四部戏中,而脂砚斋对这四部戏作了如下批语:第一出《豪宴》(脂砚斋批语:《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脂砚斋批语:《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脂砚斋批语:《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脂砚斋批语:《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一捧雪》《长生殿》《邯郸梦》《牡丹亭》,脂砚斋说这四部戏是“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它们分别预示了“贾家之败”“元妃之死”“甄宝玉送玉”“黛玉死”这几个关键情节。
作者发现:这四部戏不仅是《红楼梦》关键情节的出处,而且是《红楼梦》最主要的四个素材库!因此,只要深挖这些素材库,把它们和《红楼梦》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就能大致推断出《红楼梦》的结局。
破解《红楼梦》五大悬案
作者表示:因为破解了《红楼梦》的结局,他也顺手解开了《红楼梦》五大悬案。
悬案一:“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脂砚斋说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名字虽然不一样,但是两个人其实是同一个人。悬案二: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悬案三:《枉凝眉》讲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吗?悬案四:脂砚斋说的“甄宝玉送玉”,是全书四大过节、大关键之一。悬案五:甄宝玉到底是什么人?曹雪芹设计这个人物的深意究竟何在?作者说,这个五大悬念在新书中都有详细解读。
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本人写的,后四十回是他人续写的。曹雪芹确实没有完成《红楼梦》,但他在八十回之后还是写了很多内容的,只可惜丢失了。
本书作者认为:续写的后四十回《红楼梦》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比如,曹雪芹苦心经营的贾宝玉这个形象,他才华横溢,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他鄙视封建的思想和官本位的制度,他对科考这种经济学问更是嗤之以鼻。然而,根据续书,贾宝玉到了最后竟然参加了科考,还中了举人!要知道,曹家衰落以后,曹雪芹宁可靠卖字画、给人看病谋生,也绝不讨这碗官饭。高鹗自己是个举人,他可能觉得这是天下最有追求的事情了吧?这样的续书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作者指出:“我甚至觉得后四十回续书就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目的,压制新锐的思想,故意销毁了犀利的原作,续上了个摇摆的尾巴,把一部人性抗争与救赎的史诗,粉饰成一个不伤大雅的三角恋爱、一个忠孝两全的献礼之作。”
吴波
《红楼探玉》 王一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新闻推荐
2月24日,昆明市发改委在官方网站转发的省物价局、省卫计委、省人社厅《关于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按病种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显示,自2017年12月30日起,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性白内障、急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