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仅应在乡村地区继续办好学校,而且应改革乡村教育模式和乡村教育内容。图为2017年6月9日,河南省安阳市下辖的农业大县滑县,滑县第二高级中学举行毕业典礼,该校1200名高三学生刚刚参加完高考。视觉中国 资料图
子女教育,一直是中国父母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有媒体记者春节返乡期间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开始将孩子送往城里读书。为方便孩子上学,有经济条件的家庭开始在县城买房,一些家长还专职陪读。而举家迁入教育条件更好的地区,成为农村教育的新动向。比如河北省滑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平原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城镇化率不足30%,大部分居民都居住在农村地区。近些年,子女教育受到当地父母的重视,“教育移民”现象愈加盛行。之前只有在城市才能听到的“学区房”一词,在年轻的农村父母中间,反反复复地被提及。
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移民”不是一个新现象,对“教育移民”,包括当地老师在内的很多人,均认为十分正常。据媒体报道,当地一位乡村教师表示:“这就是一个趋势,农村的学生去县城,县城的孩子去市里,市里的孩子去省城。向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流动,也很正常。”从受教育者个体的选择看,这确实是“用脚投票”,是在选择更好的教育。然而,如果把个体的“教育移民”选择,作为地方发展农村教育的论据,认为不管怎样办好乡村学校,都很难留住学生,进而把学生进城、教育移民作为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战略,这将令乡村学校办学不被重视,乡村学校加剧衰败。
遗憾的是,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近年来就把“教育移民”作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以及推进城镇化的战略。目前乡村居民热衷“教育移民”,看似是农村居民个体的正常选择,但这种个体正常选择的背后,是地方政府早就在下的“一盘棋”。
农村“教育移民”背后的政府推手
“教育移民”这一概念,最早多用于因为子女出国留学而进行的移民。这主要反映国内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国内教育部门的文件中,应该是在推进***过程中,把教育移民作为扶贫的一项工程。这一工程针对的是生态环境恶劣、不适合人口居住、要进行环境生态保护的贫困地区,主要方式是把所有在乡村地区求学的学生,全部迁至县城。比较典型的是海南省。2007年起,海南省昌江县就将该县王下乡的初中生全部迁至县城学校就读,以此逐步减少王下乡的人口,达到既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又有效地保护环境的目的,从而拓展了易地扶贫的内涵,成为海南省教育扶贫移民工程的最初探索和实践。2010年,海南省将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并获得批准。
这一“教育移民”总体来说,得到当地居民和社会的认可,海南省采取两种模式推进教育移民扶贫工程,一是为省、市县财政和香港言爱基金共同投入建设的思源学校;二是为省和市县财政资金投入改扩建的教育扶贫移民学校。最重要的是,对于从边远贫困地区接收的生源,政府提供生活和交通补助。否则,如果“教育移民”需要农民自己在城里买房或者自己解决到城市上学的交通费用,那这一扶贫工程必然遭到反对,推行不下去。
而我国其他农村地区出现的“教育移民”,虽然并不是明确由政府部门主导,也没有在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及,但地方政府部门是重要的推手。诚然,当前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质量与县城学校相比,是有差距的,但是,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需要追问。在目前“教育移民”现象比较严重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当地政府部门推进“教育移民”的战略布局。具体包括,对农村学校进行大规模撤并,强调“规模效应”,这造成农村地区学生上学成本增加;从乡村学校抽走办学骨干,让乡村学生、家长“充分意识”到,乡村学校不被重视,政府办教育的精力是集中在城镇地区;在城市学校周边,大力开发房产,炒作“学区房”概念,以“教育移民”带动城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在这种战略作用之下,有经济条件的农村家庭会行动起来,进城买房,让孩子在县城学校读书,这也带动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教育移民”,家长对此的认识是,迟早要移,迟移不如早移。
毫无疑问,地方政府推进“教育移民”,有现实利益的考量。
首先,如果所有农村家庭都选择孩子到城里读书,那乡村也就不需要再办那么多小规模学校,这会节省大笔教育投入。这和之前“撤点并校”的思路一样,甚至“更到位”:撤点并校在乡村还是要办学,而教育移民,则主要将办学重心集中在县城。我国有的农村地区,已经将所有乡镇的高中学校取消,全部集中在县城办学。
其次,农村居民为子女教育移民到县城,在县城购房,这直接拉动县城建设,推进城镇化,有的地方政府就把县城学校建设和城市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将县城的重点小学、初中、高中迁到准备发展的新区,或者在新区办分校,通过建设“学区房”,吸引“教育移民”。这些学校附近买房的、租房的,大多是从乡下进城送子女读书的。
这也和地方政府对乡村学校建设的认识有关。虽然针对之前撤点并校存在的后遗症,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叫停了农村地区的盲目撤点并校,要求重视乡村学校建设,然而,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并不认为有必要办好乡村学校,而是认为办好城市学校,让农村孩子进城读书,才是出路。这和让更多农村居民进城的城镇化战略也是一致的:农村居民都要进城,为何还要办好农村学校?
而越来越多的农村“教育移民”,更让地方政府的乡村教育战略合理化:那么多家长自愿选择送孩子到城里读书,在城市买房陪读,花力气办好乡村教育有什么意义?这是目前我国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最大问题。虽然国务院明确要求各地保留、恢复乡村学校,可是,一些地方政府还继续推进“教育移民”战略,并解释这是为满足学生进城读书的意愿。
农村“教育移民”的本质与危害
目前的社会舆论,也存在是办好城市学校还是办好乡村学校的分化。有部分舆论认为,农村出现“教育移民潮”是好事,证明农村居民也重视教育,也舍得为子女投入;关键在于,城市应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进城的孩子都能接受好的教育。反对的舆论则认为,“教育移民”政策将导致乡村教育更加边缘化,使乡村教育质量严重坍塌。而且,“教育移民”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的,不是每个农村家庭都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如果不能买房、没钱在城里租房,这部分农村家庭的孩子怎么办?即便是在城里买房,但如果家长在城里找不到工作,纯做孩子的专职陪读,家庭的生活压力将很大。而且,乡村因孩子都进城,将加速凋敝。
对农村出现的“教育移民热”,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并形成社会共识。从本质上说,乡村地区的“教育移民”,就是乡村地区的择校,“教育移民热”就是农村择校热。这反应出我国乡村地区教育自愿分布的严重不均衡。部分舆论支持乡村“教育移民”,这和赞成城市择校的舆论,其中的逻辑是一样的,都不是从教育公平角度看教育问题,而是从个体的选择看教育问题,也把个体的选择权和政府的责任混为一谈。从个体角度,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学生的个体情况,做出教育选择,但是,政府部门必须给所有受教育者公平的求学环境。除非某个地方确实不适合人类生存,要整体移民之外,地方政府部门不能把“教育移民”作为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战略思路。
因为,即便超过一半甚至80%的农村孩子都到县城读书,也不能说是给了乡村孩子好的教育。而且,剩下20%的孩子,他们的读书问题怎么办?撤点并校战略已经导致乡村地区辍学率回潮,“教育移民”战略会让更多孩子因不能在城市读书而早早离开校园。
也许“教育移民”战略的支持者会说,对实在不能进城的乡村孩子,可以保留小规模办学点。但当进城读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后,被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办学水平可想而知,即便村民对学校(教学点)的办学不满,得到的回应恐怕是“你有本事送孩子到城里读书去”。这也是“教育移民”现象真正令人可怕之处,这会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的竞技教育色彩和“丛林法则”,就如那位老师讲的那样,“农村的学生去县城,县城的孩子去市里,市里的孩子去省城”。这对我国基础教育来说,将是严重的生态恶化:优质教育资源(生源和师资)会朝省会城市集中,对乡村学校产生虹吸效应,乡村学校会加剧衰败;一省范围内的教育发展将更加不均衡;乡村孩子付出更大的成本,但依旧接受不到好的教育。
与此同时,应试竞争也会随着“教育移民”加剧。家长“教育移民”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孩子能进一所更好的学校,以便今后上更好的大学吗?而这种“教育移民”的追求,注定会令很多人失望,因为好大学只有那么多。
办好乡村学校才是乡村教育的出路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高中阶段已经普及的时代,我国不能再以升学率高低来评价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的好坏。对乡村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来说,升学模式会令学校办学难以和拥有更多资源的城市学校竞争,同时也会令农村孩子感到前途迷茫:学习就为了升学,如果不能进入好的大学,那读书干什么?他们在学校里没有接受建设乡村、改变乡村的理念和技能教育,而是被教育要离开乡村,这和“教育移民”的乡村教育战略一模一样。
这种乡村教育理念,必须改变。我国不仅应在乡村地区继续办好学校,而且,应该基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改革乡村教育模式和乡村教育内容。乡村教育可以为部分学生提供升学选择,但乡村教育更应该立足乡村建设进行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大城市,治理择校热的方式之一是推进就近免试入学政策,并明确限制每所学校的招生规模、班额。而在我国部分中小城市,为满足择校需求,有一段时间对学校招生规模没限制,对班额没限制,导致城市学校规模和班额急剧扩大,出现超大规模学校、超大班额。从尊重每个个体的自由选择看,这似乎是顺应民意,然而,地方政府却推卸了自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不是全力解决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而是以教育不均衡为由推进“教育移民”,以“教育移民”作为城市的发展机会。现在不少农村地区的县城,也采取购房即可入户、按户口可入学的学区房政策。
治理农村地区的“教育移民”现象,当然不能像大城市一样严格实行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而应该通过办好乡村学校,引导乡村学生、家长做出就近入学的选择。事实上,大城市的就近免试入学政策,要起到实际作用,避免出现学区房热和对民办学校的择校热,也必须办好每所家门口的学校。因此,地方政府不能把“教育移民”视为正常教育现象,而必须正视这背后的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同时也必须明白办好乡村教育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具体包括: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要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根据以上部署,检验一地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成效,就要看当地是否还有旺盛的“教育移民”现象,到城市入学的学生有多少回流乡村学校。
新闻推荐
按照监管规定,2018年6月底前能否完成备案,成为网贷平台的生死关口。备案提速监管趋严的背景下,2018年一开年,退出的P2P平台数量呈现倍增趋势。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P2P平台退出数量上升的趋势,在春节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