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上空纵横交错的各种线缆就像一张张“黑色蜘蛛网”,不仅影响市容,还存在安全隐患。城市架空线为什么要入地?难点在哪儿?其他城市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每公里造价两千万,意义何在?
对架空线进行入地改造,首先需要将地面挖开,在地下埋设管道,然后将原本拉在空中的线缆全部穿入管道内,投入不少。去年,北京启动“架空线入地改造”,据测算,城市主次干道架空电力线入地平均每公里造价2000万元左右,而这还只是工程本身的费用,不包括道路、绿地的赔补等。据此测算,仅北京城市主次干道118公里电力线入地就需要资金23.6亿元,如果再加上支路胡同架空线523公里的治理费用,总费用将超过这一数字至少一倍以上。
花这么多钱实施架空线入地,有多大必要呢?其实,架空线入地改造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增强城市电网的可靠性。架空线很容易受大气中的酸碱气体和水汽腐蚀,更可能在台风、大雪等极端天气下受损,或遭到人为破坏。据北京“架空线入地改造”施工相关负责人介绍,采用地下电缆方式供电,能有效避免外力破坏造成的配电网故障,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999%,年户均停电时间低于5分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资金筹措,钱从哪儿来?
欧美发达国家大多选择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城市,并在管线入地技术成熟后,才开展大规模的架空线入地建设,时间跨度往往长达十年以上。对于架空线入地的范围,首选居住区、风景点和城市主要干道;出于成本与技术考虑,首先保证低压线入地;有些城市还通过新技术降低成本,如澳大利亚采用浅开挖技术,使入地成本平均下降了65%;有的政府还设立入地专项基金,并建立收益者出资模式,即以电力或信息网络公司、地方政府、当地业主为主要出资者,分担架空线入地的费用。
在美国,联邦政府通过TE基金向风景名胜区和“窗口”地区拨款,作为城市发展、市容美化等大项目的捆绑项目来实施。有的州和地区政府将架空线入地作为景点美化工程给予补贴;还有许多州,如华盛顿,则用联邦高速公路基金来实施架空线入地建设;再有就是特别征税,规定架空线入地区域的公用事业消费者必须交纳平均2%的附加税,用于地下电缆工程。
澳大利亚为此组织了专门的管理执行机构,由相关政府部门、运营商、主要用户及其他社团组织组成,由当地政府管委会自筹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资金(来自常规税收)、国有电网公司出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其余部分由当地业主出资。
破解“入地”难题,有哪些经验?
在中国,架空线入地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深圳、珠海、天津等城市已经走在了前头,通过多年努力,颇有成效。2017年,北京启动“架空线入地改造”,力争三年时间实现城市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全部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仅去年一年,北京在首都核心区范围内就完成了68条道路的架空线路入地改造。
据悉,为了解决资金难题,北京市按照“央地共担、市区共担、政企共担、市级占大头”的原则筹措资金,其中20多亿元电力架空线入地改造费用,70%由市财政、发改委出资,30%由北京市电力公司出资。此外,歌华、联通等企业也自筹3亿元资金用于东城区支路胡同通信管道建设。北京还成立了架空线入地工程审批工作服务组,设专人专项负责,并按照“联审联办”机制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前期手续“串行”变“并行”,北京市架空线入地工程审批全面提速,所花的时间仅相当于过去的1/3。
(综合《城市管理》《电力与电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
新闻推荐
最高检日前发布新规: 坚决防止和纠正“假精神病”“被精神病”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为规范检察机关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监督工作,维护公共安全,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保障强制医疗程序的正确实施,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发布新规,坚决防止和纠正犯罪嫌疑人“假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