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成之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1987年他在村里盖的房子,全屋松木门框,对比当时常用的杨木门框,算是高档房屋了,引得邻居都来参观。可是今年,他家新装修了房子———
老曹家的松木门框要当柴烧
□本报记者 吴骞
“快来看看俺今年新装修的房子,看看俺这厨房、厕所,不比你们城里差吧。”刚进到农高区寨里镇曹成之家的院子,他就指引着我们到处参观。
仔细一看,好一座精致的农家小院。宽敞的天井打扫得干干净净,北边4间大瓦房新修了前出厦,并且全部用不锈钢封住,里面摆满了曹成之养的花花草草。冬日的暖阳透过玻璃照进厦子里,沏一壶老干烘,曹成之两口子能坐上半天。
再往里走,门窗都换成了密封性、耐用性好的不锈钢。“说起这门窗,俺和老伴还闹了半天别扭哩。”曹成之告诉记者,“老伴说俺家的房子这么多年了,想好好拾掇拾掇,孩子们回来住几天也方便。说这老松木门窗又黑又破,还透风,非得给我换了。”
说起那套松木门窗,曹成之回忆起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刚刚吹过,曹成之和妻子就承包了20亩苹果园,起早贪黑,成了当时十里八乡有名的万元户。腰包鼓起来,他首先就想到了盖新房,全部用的当时最好的材料。“松木门窗很少有用的,大部分都用次点的杨木,俺当时盖好房子后还有好多邻居来参观。”难怪曹成之不同意老伴的建议,那是他辉煌过去的见证。
儿子替他从城里找了一家装修公司,做了设计图。房屋按照时兴样式吊了顶,墙面刷了乳胶漆,全屋电路重新做了规划,安装了空调。老两口还新买了42寸的液晶电视,换了崭新的席梦思床,买了新沙发和茶几。一圈收拾下来,曹成之的老房子换了新颜。
可是,这松木门框和新装修格格不入了。思量再三,曹成之找人来换成了不锈钢门窗,松木门框被劈了当柴火扔进南面小平房。“这下可上档次了,俺里里外外装修下来花了五六万元,又引来邻居参观了。”曹成之笑得合不拢嘴。
其实,扔进南屋的松木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烧掉。曹成之家的西屋装修成了现代化的厨房,抽油烟机、橱柜、洗碗槽等一应俱全,南屋的柴火灶也很久没用了。厕所也早已经做了旱厕改造,和城里的厕所一样整洁。“俺们老了老了也没想到住上这样的好房子。”曹成之和老伴早年都办理了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加上独生子女费,一个月就有3000多块钱。再加上5亩地年均四五万元的收入,曹成之才敢如此“折腾”自己的老房子。
“俺儿子早就想接俺去城里住,俺舍不得自己家这片地。现在好了,孩子们一有空就回来,说俺这老屋比他们那楼房还好哩!”曹成之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