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丽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坚持把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继续落实省委省政府“项目年”工作,加大培育创新生态链,大力推进66个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构建产业生态圈,努力在中高速增长中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培育创新生态链,汇集改革动力、激发人才活力,推动转型发展、高质发展。
昨日,新经济新动能依然是出席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记者获悉,不少企业已经将目光聚焦新经济,并有一系列新的发展计划。市人大代表、成都航宇超合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相里麒表示,公司在无人航空货运业务方面,今年将会完成货运无人机任务能力设计和试飞。计划在未来3年左右,把现有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一种新业态。
“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宏观发展战略,为成都带来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在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国际贸易所所长陈丽丽看来,过去5年,成都经济建设无论是在中心城市的功能品质提升、新旧动能转化、产业引领和辐射带动功能、国际门户枢纽推进等各方面成绩卓著。“我对成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作为一名市政协委员,她也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就成都园区PPP模式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陈丽丽介绍,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倡导用PPP的模式建设产业园区。今年成都印发了《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打造11个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高质量产业功能区及园区,依据方案提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
她调研发现,园区PPP在我国处于探索阶段,总体上仍然停留在基建BT(即“建设—移交”的模式)的PPP层面,并非典型意义的园区PPP模式。从成都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产业导入等系统体系来看,市场机制功能发挥有限。“随着成都在下一步产业园PPP推进中,亟待对这一重要内容的顶层设计进行思考。”
建议1 建立政企长效合作和退出机制
陈丽丽分析,大量案例显示,国内园区开发往往建设热火朝天,运营时就无人问津了。背后原因在于政府和企业的目标不同,又缺乏政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对此,她建议:结合园区特征,将园区运营纳入20年以上的PPP框架中,建立一个政企长效合作机制,帮助区域、政府、企业、产业等多方共赢获益。同时,设置灵活的退出机制,如股权转让、资产证券化、单个或多个PPP资产包组合整体打包上市等,让PPP运营者轻装上阵,快速收回成本以更好地投入到新项目中。
建议2 建立合理评估机制 评估并奖补
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在选择PPP合作方时更看重资产和资金实力的现象,陈丽丽表示,从《2017中国产业园区运营商研究报告》看,成功的产业园区运营拼的不是重资产能力,而是在运营、服务、金融、资源整合等的轻资产能力以及平台式的整合能力。
“社会资本应该是一个具备平台链接能力和产业生成能力的规划方案提供者,负责建立一个端口,引入包括产业投资方、孵化运营方、二级开发商等优秀合作者组成联合舰队,也就是所谓的‘插线板工程\’。这种新型工程方的资质如何评估,政府需要有一种全新的评估机制。”她建议,建立一种公平、合理、透明的评估审核机制,如在年初从财政拨款中打入一笔资金作为运营团队的启动资金,年终政府再根据整个园区运营状况、体系搭建等进行综 合性打分,依据评分结果,实施资金返还或进行奖励补贴。
建议3 制定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
同时,园区PPP是一个长周期的运作过程,不同的开发运营阶段有不同的盈利点;产业园区的收入可能会随着城市、人口、产业等多种变量的变化而剧烈变化,很难准确定量评估。对此,陈丽丽建议,园区PPP签订时应依据不同阶段盈利点,根据园区发展特征,制定好短期中期长期的利益分配,在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确定一个较为均衡合理可持续的收益率水平。
另外,她建议,成都的园区PPP探索政企合作,借鉴类似特许经营权,更加市场化操作;探索政企契约式合作,捆绑运营,收益共享。 成都晚报记者 薛欢
新闻推荐
吉木2月17日,获知网友拍摄视频反映石期市镇马头村田间沟渠工程质量问题后,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立即开展调查核实处理整改,并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据永州新闻网)众所周知,水渠是农田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