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蔚
都知道南京曾是六朝古都。是哪六朝,有什么历史遗迹?都是我想知道的。一个周末,我探访了伫立在梅园新村处的南京六朝博物馆。
博物馆在建馆时,是在一处被发掘的一千七百年前建筑遗址,2008年始建展馆的。由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事务所设计,展出的是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的文物,展馆却是二十一世纪的产物,又是贝氏大手笔,这就注定这个展馆的与众不同。展馆分别由“六朝帝国”、“回望六朝”、“六朝风采”、“六朝人杰”四个部分,力图从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方面,展现那个历史时期的风貌。
一进大厅,迎面悬挂着六个透明长牌: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右手边是一块大大的展板,详细介绍了这六朝的各个时段、主政的帝王等内容,自此我才知道:那时的南京,就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大都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左边一幅十米左右的大屏幕,在滚动播放反映那个时期的微电影,这种方式,把人一下带到那个遥不可及的年代。
我奇怪这里用的是钢构玻璃天棚,地面镶嵌七八十个玻璃窗,整个大厅光明通透,一改一般博物馆的沉重感,原来这是贝氏建筑现代感的特点之一。
先去的是负一层,这里保留了那段长二十五米、宽十米的夯土墙,它被称作是这个展馆的“根”,这里还有一段城壕排水道的遗迹,凸显我们老祖宗在那时不凡的建筑排水水准。这里让人感兴趣的还有:一百多个人面、兽面的瓦当、轻巧的牛车、矮矮的陶塌、各式的席枕、男女不同的木屐……木屐前后两个高楔,想来它们该是今天高跟鞋的祖先吧!那架牛车也让人过目难忘,它应当是最早的环保计程车,行一里,会有两个小人击鼓一声,厉害吧。
一上二层,眼前一亮,这里那么多种类的展品、那么大的面积,竟然没有一面隔墙,而是用竹、荷、树等植物,再用幕布、灯光的光影效果进行隔断,展馆里真是移步换景,视觉通透,完全摒除了旧式博物馆的沉重氛围;而且展柜用的是不反光的玻璃,展牌是铁艺铭牌,古朴典雅。
展品尽显那个时代,文学、艺术、书法、瓷器、雕刻、建筑成就,让人惊叹。琳琅满目的陶俑、瓷器珍品让人目不暇接,尤其镇馆之宝“青瓷莲花尊”,已经集中了浮雕、模印、刻画、釉下彩绘等手法,而其中釉下彩绘工艺,将此工艺从唐朝前移了五百年。有专家说这里有些瓷器即使在今天也毫不逊色。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陶俑,个个表情生动,其中一对中年男女,脸容平和、慈祥,笑得那么自得,让我这个与之相距一千多年的人,也不禁与他们相视而笑。
文学上展示更多: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既承续汉乐府的现实温厚之风,又创新、揉进自己豪爽、慷慨、悲壮的气魄……在这里重温曹操《短歌行》还让人为他的豪迈雄阔感慨不已。曹植首创五言诗,他的《洛神赋》梦幻奇特、曹丕首写七言诗,他的《燕歌行》,还有“建安七子”中王粲的《七哀诗》悲怅真实,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社会现实。
展品中的一批漫画和砖雕作品,件件线条流畅,神情毕肖,尤其砖雕“竹林七贤”,人物神态闲逸,衣袂飘拂,逼真地反映出“竹林七贤”,特立独行,超然自在的风范,也透露出“竹林七贤”为文坛带来的一股清新之气。陶渊明首创田园诗,为文学之园增添了一朵清新的奇葩。
博物馆展出的书法作品,出土的墓碑志、文刺等,已经能看出,由魏晋隶书渐渐向行书潜移拓展的迹象,尤其到“二王”,王羲之精善各体,广采众长,脱魏晋之体,自成一家,《兰亭序》系天下第一行书,后代人至今望其项背。
展馆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二层的休息区,那是根据“兰亭雅集”的意境,设计的一处“曲水流觞”小品,四周是书法作品“兰亭序”的灯光挂件、摆放的是长方矮座椅、座椅上设有两个耳机插孔、戴上耳机就可听到“广陵散”、“高山流水”这些六朝琴乐,参观者在这里,无论视觉、听觉都得到六朝风物的熏染,仿佛回到那轻驾牛车的慢生活、仿佛周围都活跃着灿若星海的风流人物、让人幻若梦回六朝……
坐在休息区,我极力梳理着六朝博物馆十分纷杂的内容,感触良多:六朝是个非常奇特的时代:她上承汉晋下启隋唐,她冲破汉代独尊儒术的禁锢,展示出自由奔放,鲜活生动的风采。六朝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人们崇尚自然,注重思辩,形成超然自得的魏晋风度”……激发六朝艺术的蓬勃发展……以致这个时代,文学、哲学、书法、绘画独步一时;音乐、舞蹈、雕刻、建筑等各领风骚,那个时代风流志士灿若星河。她对后世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难怪,“六朝古都”之称,影响深远。
六朝博物馆的展馆设计与众不同,大量运用了光、电、影的效果、多媒体手段,使人进得展馆,就能从视觉、听觉上都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气息,获得美的享受。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在26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达到1700万人次,其中对农民工政府补贴性培训超过800万人次。除了大规模开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