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校外培训走出“野蛮生长”,应当从教育评价机制上改革,从“育分”转为“育人”,引导家长和学生做出符合教育规律的选择。同时,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为多元需求提供选择性、补充性服务。
戴先任
记者2月26日从教育部了解到,针对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等问题,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决定联合开展三个阶段的专项治理行动。
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快速,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如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的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700万至850万人。市场欣欣向荣的背后,也问题丛生。比如,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让教育变成一场无休无止的“课外辅导竞赛”。就像前排观众站起来,后排观众也只好被迫起立,最后形成了全场观众都站着看戏的“剧场效应”。课外培训也是如此,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掉队,只能被裹挟进入培训大军。
此次教育部等四部门从多个方面入手,就是希望通过打“组合拳”来系统解决问题。比如,治理无资质和有安全隐患的培训机构、治理数学语文等学科类超纲教超前学等“应试”培训行为、治理学校和教师中存在的不良教育教学行为。专项治理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全面部署和摸底排查;第二阶段开展部门联合集中整治;第三阶段巩固治理成效……由此也可以看出,专项治理并不是运动式治理,而是既要治标,又要治本,通过治标带动治本;按照“标本兼治、内外联动、堵疏结合、积极稳妥”的原则,最终建立长效机制。具体而言,也需要“内外结合”,一方面规范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另一方面,要从学校内的治理着手,斩断校外培训与中小学校招生、分班等挂钩的因果关系,从源头遏制培训热。另外,此次,四部门印发的《通知》还规定,建立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而要甄别出有安全隐患、无资质和不良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保证“黑白名单”的客观公正,则需要将工作做实做细。
要让校外培训走上正轨,走出“野蛮生长”,应当从教育评价机制上改革,从“育分”转为“育人”,克服唯分是举,发挥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指挥棒”作用,引导家长和学生做出符合教育规律的选择。同时,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为多元需求提供选择性、补充性服务。此次《通知》可谓切中肯綮,还需各地严格执行,让治理落到实处,真正起到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的作用,回归育人本位。
相关新闻详见本报今日A23版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26日22时30分许,随着一架中国民航包机降落在天津国际机场,73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被我公安机关从菲律宾押解回国,初步核破涉及全国10个省份的40余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