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记者余晓洁)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员课题组27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网络版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个可以让稻米品质和产量“协同提高”的关键基因,厘清了植物细胞G蛋白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种子大小作用的全新分子机制,应用到新品种水稻培育中,有望让水稻好吃又高产。
“我们的‘初心\’是给水稻高产关键基因dep1找个合适的‘伴侣\’,没想到一找就是8年。”傅向东幽默地说。dep1能通过增加种子数量实现增产,对我国高产水稻育种贡献很大,但其品质一般。优质大米一般色泽透亮、形状细长,用专业词汇表述就是垩白面积少,垩白粒率低,长宽比大。比如,泰国香米就很细,长宽比在3.2比1左右。
如何给dep1找个身材苗条、皮肤透亮的“对象”,既不改变高产的优良性状,又可以降低垩白、增加长宽比,从而提高品质?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过去8年傅向东团队走了三步“棋”。
“这是一项接地气、造福百姓的科学研究。”育种专家钮中一说。优异等位基因lgy3的发现和应用有望解决水稻高产与优质之间的矛盾,未来可用于“超级稻”新品种培育并推广,让更多稻米既好吃又高产,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2月28日,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官网发布《关于2018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原文如下:杨浦区教育局关于2018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中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