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沙元森
近日,各地市民在交警服务大厅门口排长队的场面引起了热议。如此奇观源自一条“3月1日起驾驶证销分新规施行”的消息。
据报道,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进一步完善了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新增了自助处理非本人名下机动车交通违法的功能,为机动车所有人、驾驶人查询和处理非本人名下机动车的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交通违法行为提供了方便,减少了群众排队等候的时间和出行成本。由此可见,“新规”的本意是要以科技信息化建设推动便民。遗憾的是,“新规”尚未落地先有了“扰民”之嫌,让不少驾驶人夜不能寐去排队。
这种热闹让有关部门很“闹心”,也很疲惫。这种“应激反应”被归结为群众“误读”,或者误信了不实信息。实际上,所谓“网传”信息几乎都源于“交通安全微发布”这个官微。至于官方消息为何引起“误读”,便民何以成为扰民,有关部门更有必要反思消息发布有无瑕疵,不应该一味怪罪群众读不懂或者媒体跟风。只有真正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才能更好地避免被群众“误读”。
新规既有便民的初衷,也有打击“黄牛”的意图。但是,“驾照绑定对应车辆”能否让“黄牛”销声匿迹?答案恐怕不容乐观,因为“随时解绑”不过是略微增加一些工作量,也可能会让“黄牛”的价格变得更贵。很多市民一定要排长队尽快处理之前的交通违法行为,也不完全是“误读”。
从根源上打击“黄牛”的最好办法,只能是将交通违法行为确认到具体驾驶人,一些地方已经在做这样的尝试,如果做不到抓拍到人,应该辅之以其他的调查手段加以确认。只有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责任认定清晰无误,才能真正捍卫法律尊严。
去年,公安部门放出大招,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不但要被曝光,违法记录还将与个人信用、保险、职业准入等挂钩。交通违法越来越被重视,对交通违法行为的认定也应该越来越严格,既不要让每一名驾驶人轻易地掉进交通违法的“陷阱”,也不要让每一起交通违法行为轻易地“破财免灾”。面对群众在新时代的期待,有关部门应该尽快跳出以罚代管的思维,如此才能掌握主动,避免更多的“误读”。
新闻推荐
3月1日上午,澎湃新闻政务指数榜首次发布,全国妇联排名第一,江苏公安厅紧随其后。在首次发布的澎湃政务指数榜(2018年2月月榜)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在澎湃开设的政务号“女性之声”位居总榜第一。2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