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达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
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到了。元宵节的到来,将把春节延读不断的庆祝活动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日、元夕、灯节。关于元宵节的起源,留传下不少美丽动人的传说。其中有白蛇在西子湖吃了吕洞宾的汤圆成仙,与许仙成为夫妻的故事;亦有汉武帝宠臣东方朔想方设法,终于让一名叫“元宵”的宫女得以与家人团聚的佳话;还有的说这是汉文帝时,刘氏宗室齐王刘囊为保刘氏江山,起兵讨伐诸吕,最终在正月十五平定了“诸吕之乱”而设立的与民同乐、欢庆胜利的节日。
虽说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传统习俗确实得以传承下来了。每逢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喜庆的日子里人们纷纷上街赏灯猜谜,品尝香甜可口的元宵……处处呈现出一派“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的喜庆欢腾、热闹非凡的景象。
欢度元宵佳节,品尝香甜元宵,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那么,为何元宵节一定要吃“元宵”呢?据史书记载,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这种食品叫“面茧”“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内夹糖馅,与今天的元宵相似。后来,由于人们常在元宵节吃这种特定食品,所以,久而久之便把它称之为“元宵”了。
关于“元宵”这种特定食品,在叫法上还是有南、北之分的。北方人称这种食品为“元宵”。而南方人却将其称之为“汤圆”“圆子”“水圆”“浮圆子”。但无论“元宵”还是“汤圆”,其名字与“团圆”音近,取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之意,既象征着人们家人团圆、和睦幸福,也寄托了人们怀念离别的亲人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元宵”与“汤圆”,不但在称呼上有所不同,而且在制作上也是有区别的。“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晾晒后再切成乒乓球大小,然后把馅块放入像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不停筛动,使馅料在滚动中表面沾满江米变成球状,元宵就制成了。而我们南方的“汤圆”的制作方法却是先将糯米浸泡后磨成浆,用布袋将米浆滤干成团后,取出反复搓揉,尔后搓成圆条状并切小块,用手将小粉块压、捏成圆饼状薄片,再放入白糖、炒熟碾碎的芝麻、花生和匀的内馅,包好揉圆即成。因此,南方人将其称之为“包”汤圆。
我喜欢甜食,尤其喜欢用白糖、芝麻、花生作内馅的汤圆。小的时候,每年正月十五,母亲肯定要做汤圆的。我们家的汤圆,从其内馅的变化过程,印证了社会变迁,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记得五六十年代困难时期,母亲所做的是实心无馅汤圆,到了七十年代,变成了用白砂糖、红砂糖作内馅的汤圆,到了八十年代,内馅才变成了白糖、芝麻、花生、豆沙的了。而且在平常日子里,还经常可以吃上母亲包的猪肉、香菇、头菜、马蹄作馅的“露水汤圆”。
“元宵”“汤圆”作为欢度元宵佳节的特定食品,备受海内外华人的普遍宠爱。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大江南北,除了看花灯、猜灯谜、吃元宵之外,不少地方还增加了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节目,使得盛世中华的元宵佳节变得更加喜庆热闹、丰富多彩!
新闻推荐
2月28日深夜,湖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观澜御苑小区一栋33层居民楼电缆井发生火灾,黑烟滚滚。武汉市公安消防支队调集85名消防员、16辆消防车赶赴现场。3月1日凌晨大火被扑灭,消防官兵搜救疏散17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