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2日,霍金在纽约出席新闻发布会。资料照片
霍金2002年参观八达岭长城 资料照片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14日凌晨在英国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这一天恰逢爱因斯坦诞辰。
“我们非常伤心,我们敬爱的父亲今天去世了,”霍金的子女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杰出的人,他的工作和遗产将继续流传于世……他的勇气与坚持,才华和幽默,激励了全世界的人。”
霍金生前执教的英国剑桥大学在网站刊文写道:“来自剑桥大学的朋友和同事们向斯蒂芬·霍金教授致敬……他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头脑之一,其学术贡献、著述、电视节目、讲座和传记电影让他被全世界所熟知。”
美国航天局将霍金称为“科学使者”,“他的理论解锁了我们和世界正在探索的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宇宙”。
霍金1942年1月8日生于英国牛津,生前任剑桥大学教授,并曾担任过该大学卢卡斯数学讲习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提出过黑洞研究相关的“霍金辐射”,撰写过全球畅销书《时间简史》。该书自1988年首版以来,已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销售量超过千万。
然而,天才的大脑却搭配了虚弱的病体。21岁那年,霍金被诊断患有一种罕见的运动神经元病,医生告知他可能最多再活两年。疾病最终让他几乎全身瘫痪,说话只能靠特制的声音合成装置,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霍金曾有过两次婚姻,育有3名子女。他曾在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中说:“因为每一天都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天,我渴望充分利用每一分钟。”
中方哀悼
“科学斗士”将被永远铭记
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4日就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逝世答问时说,霍金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科学斗士,他本人和他作出的贡献将被永远铭记。
据英国媒体报道,霍金14日在位于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
陆慷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说,霍金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科学斗士,为科学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说,霍金先生生前曾三次来华,中国领导人曾会见他,中国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们也同他进行过愉快的交流。霍金先生关心中国的发展建设,对中国的科技进步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也十分喜爱中国文化,曾十分坚持并最终在助手的帮助下实现了登上长城的愿望。
“我们对霍金先生不幸去世表示哀悼和惋惜,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霍金先生和他作出的贡献将被永远铭记。”陆慷说。
与华结缘
两次登上长城开微博一天吸粉200万
尽管遭受病痛困扰,霍金晚年还持续关注当代科学的热点问题,并与中国科学界积极交流。他曾3次访华,并预言,中国有望领导世界科学发展。
2016年4月12日,霍金开通微博并向中国网友问好,短短一天,他微博的粉丝就已突破200万。当前,他微博的粉丝已超过469万。
“通过这个微博,我希望和你们分享我的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也希望能在互动中向你们学习。”霍金2016年在首条微博中向中国的朋友们“问好”,也提到了他多次来中国的经历。“我上次拜访中国是在2006年,当时在北京参加了一场物理会议,那次经历非常难忘。我的首次中国之旅是在1985年,我那时候坐火车游历了你们雄伟的国度。这些旅行使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略有了接触。”
1985年霍金的首次中国之旅拜访了两所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霍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了两次演讲,一次是关于黑洞形成的理论,一次是关于“时间为什么总是向前”。之后霍金去了北京师范大学,接待他的是刘辽教授。霍金向刘辽抛出一个“超难”的物理学问题:怎么把霍金弄到长城上去。霍金“威胁”说,如果不让他上长城,就“自行了断”。无奈之下,刘辽找了几个物理系的研究生小伙子把霍金抬了上去。
2002年8月,霍金第二次来到中国,总共待了17天。他坐在轮椅里,从杭州到北京,从机场到宾馆,所到之处一路被媒体围追堵截。在北京期间,霍金时隔17年之后再次登上长城。八达岭管理处为霍金登长城特意改装了登城缆车,在到达山顶后,霍金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自己面对长城独处了许久,在工作人员的不断劝说下才不情愿地离开。
2006年6月,霍金第三次来中国,他带来的仍然是自己关于宇宙学最新的研究,分别在香港科技大学体育馆、北京人民大会堂做了演讲。演讲轰动一时,人们还戏称霍金受到了“摇滚巨星”级的接待。当有观众问他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时,他回答说,中国的文化、饮食我都很感兴趣。
霍金最后一次在微博里和中国学生互动是在2017年11月24日。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王俊凯在微博上录下了一段视频,向霍金讨教了一个问题:“您一直很关心人类的未来发展,并曾在演讲中多次提出了建议人类探索移民外星以延续地球文明,我和许多中国青年人一样,对探索宇宙和未来充满了好奇,为此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我最近说过,未来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正在威胁着我们,我们应该考虑探索其他有潜力的星球,以延续人类的发展。我们要有想象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移居到外星球的,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该如何来缓解今天的问题,更好地想象下将来。”霍金回答说,王俊凯的提问让他看到了中国千禧一代的年轻人对未来的思考和好奇心。“我希望,当你们追求科学以及其他创意时,如此的好奇心和自信可以延续下去。”钟何
他的思考
我们来自哪里去向何方
作为全球知名科学家,霍金非常活跃,轮椅和身体疾病并不能限制他思维的翱翔。他的言论,有时超出了其主要研究的领域,引发广泛探讨。但不论人们认同或是反对,都承认其观点有创新性。
我们来自哪里,去向何方?霍金的思考总能让人们再次仰望星空,让思绪投向遥远的宇宙与未来。
“小泡泡”膨胀形成宇宙
2006年霍金曾表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无法解释宇宙如何由大爆炸形成,如果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相结合,就有可能解释宇宙是如何起始的,“这是回答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的宇宙学核心问题”。
他和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一起证明了奇点定理,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时间和空间消失、物质密度无限大的奇点。
在霍金想象中,宇宙起源有点像沸腾水中的“泡泡”。他认为,宇宙的开端,可能出现了许多“小泡泡”,然后再消失。“泡泡”膨胀的同时,会伴随着微观尺度的坍缩。一些坍缩的“泡泡”,由于不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来不及发展出星系和恒星,更不用说智慧生命了。但一些“小泡泡”膨胀到一定尺度,就可以安全地逃离坍缩,继续以不断增大的速率膨胀,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我们已经观察到,宇宙的膨胀在长期变缓后再次加速,现有理论仍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宇宙学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学科。我们正接近回答古老的问题: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他说。
黑洞既“破坏”也“建设”
1974年,霍金提出了著名的“霍金辐射”学说,该学说是霍金对天体物理学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霍金也因此而闻名。
霍金在该学说中指出,黑洞在特定条件下会放射出一种微小的放射物,最后所有的黑洞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蒸发掉。但是根据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黑洞及被其“吞噬”掉的物质是不会简单消失的。
30多年来,霍金试图以各种推测来解释这些相矛盾的观点。他还曾提出,黑洞中有关量子力学的规律是不同的。但是他的这一观点遭到了他的同事和其他国家科学家的质疑。
霍金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在2004年柏林的一次会上提出,一些被黑洞吞没的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从黑洞中“流淌”出来。也就是说,黑洞既“破坏”也“建设”。
人类要向外太空扩展
霍金2008年曾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大胆预言,假如人类的历程再走100万年,“人类的足迹必将进入那些从未涉足过的宇宙空间”。他说,新世界的发现对旧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否则我们就不会见到现在满世界的麦当劳和肯德基了”。
霍金认为,人类将在30年内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以开展长期的宇宙探索活动;在200年至500年内,人类将发明新的推进系统,让在太阳系外的宇宙空间开展载人探索变得可能。
“请(对宇宙)充满好奇,”他说,“我们必须为了人类继续走向太空。如果不逃离我们脆弱的星球,我们将无法再生存1000年。”
霍金说自己时常在想一个问题:“我们人类(在宇宙中)是孤单的吗?答案很可能是‘不\’。”
这位身体无力却思想飞扬的科学家说,如果外星生命有足够智慧,以至于能向太空发送信号,那么他们肯定也聪明到了可以制造破坏性核武器的地步了。他本人倾向于这样一种假设——宇宙间的原始生命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智能生命却相当罕见。
警惕人工智能
霍金坦承人工智能的初步发展已证明了其有用性,但他担心这类技术最终会发展出与人类智慧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机器。“到时它(机器)将可能以不断加快的速度重新设计自己,而人类则受制于生物进化速度,无法与其竞争,最终被超越”。
2014年,霍金曾与另外几位科学家为英国《独立报》撰文,称人们目前对待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不够认真”。“短期来看,人工智能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谁在控制它。而长期来看,这种影响将取决于我们还能否控制它。”如何趋利避害是所有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新闻推荐
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赵晶在设定数控机床的程序(3月5日摄)。镗孔刀、螺纹刀、切槽刀……她能够熟练使用的刀具多达十几种;0.1毫米、0.01毫米、0.002毫米……她操作的数控机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