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购物APP,商品的“原价”2199元被一道横线狠狠“划去”,只需1799元即可购得。然而,这道横线划掉的是商品原价吗?消费者真的享受到实惠了吗?
划线价划掉的不是原价 法院认定电商价格构成欺诈
2016年3月,冯先生在某电商平台的一家数码专营店购买了4件台式电脑内存条,页面上标明:“价格2199元,促销价1799元。今日特价,本店活动满200元减5元。”在咨询平台在线客服2199元是否是商品原价并得到肯定答复后,冯先生付款1794元购买了内存条。
在购买商品并签收后,冯先生认为,“2199元”并非商品原价,而是电商任意标注的价格。随后,冯先生以涉嫌价格欺诈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退货、返还购物款并予以赔偿。
最终,一审法院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判决认定数码专营店构成价格欺诈。该数码专营店上诉至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法院维持一审判决。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虚构原价是指经营者在促销活动中,标注的原价属虚假、捏造,并不存在或从未有过交易记录等情形。本案中,数码专营店主张其标注的2199元价格是“标牌价”“上货价”而非原价。最终,法院认定其属于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构成价格欺诈。
“标牌价”“上货价”“指导价” 电商价格标注有哪些花样?
我国法律法规规定,原价是指经营者在该次促销活动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果前七日内没有交易,以该次促销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的这起案例中,王女士在电商平台购买的手表显示原价为7.2万元,而销售记录显示在变为促销价3.6万元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为5.76万元。因此,这块手表的原价应为5.76万元,而非7.2万元,销售方构成欺诈。
一些商家在销售页面标注了“划线价+未划线价”,如果商家的销售页面未对划线价做出任何说明,我们一般倾向于将该划线价认定为原价。如果商家不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该划线价格确实为原价,那么商家就有可能构成价格欺诈。
市场行情波动、参考价、品牌专柜标价……这些看似全面的表述,实际上并未将划线价指向的价格到底是什么描述清楚,不排除构成价格欺诈的可能。
专家认为:电商价格标注有待规范 平台应负起相应责任
不公开、不透明、不真实的标价,给消费者设置了陷阱,对诚信经营的企业也造成伤害。目前,对电商价格的规范主要是部门规章。考虑到电商的迅速发展,面对不断增长的诉讼实际,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有力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对平台责任仅要求其提供商家的真实名称、联系方式、地址等,在价格欺诈方面没有规定平台相应的责任。建议相关法律加大对平台的责任约束,督促平台承担对商家的管理责任,有效规范平台商品价格。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新闻推荐
提请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