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改革的“挑山工”,激荡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豪迈,才能闯出改革的通途。
涉险滩、破坚冰,解难题、抓落实,提速度、增实效。今年全国两会,改革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两会传递着的改革气质,引领春天里的中国加快脚步,再一次向着目标勇敢进发。
如果说,40年前石破天惊的一声春雷,是“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情势所迫,那么如今渐次递进的阵阵春潮,已经转化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毅行动。今年两会议程,改革本身就是引人注目的重头戏。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提速降费、个税改革等举措引发热议……一项项关乎国家发展、民生冷暖的改革方案,有力回击了“改革空转”“改革停滞”等质疑之声,有效消解了“改革懈怠”“改革焦虑”等消极情绪。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翻开改革的词典,信心不会凭空而来,而是源自历史的认知、实践的反馈。回首改革开放的不凡征程,正是在问题中,中国开启了“第二次革命”;在困顿里,中国人民“杀出一条血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由问题倒逼而生的改革,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逐步深化,提振着一代又一代改革者的精气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铿锵宣示,其实也是一种自信的彰显。
在泰山半山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游客爬累了喜欢在这里歇脚,但挑山工却一般不在此逗留,因为休息久了,再上“十八盘”就困难了。改革亦如此。喘气歇脚、一曝十寒,绝不可能攀过艰难险阻。做一名改革的“挑山工”,激荡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豪迈,才能闯出改革的通途。奋进在新时代,消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无一不需要我们砥砺改革的意志,激扬改革的自信。
1978年,全国旅客列车平均速度仅为每小时43公里;如今,代表委员乘坐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来北京参会。这仿佛改革“四十而不惑”的一个缩影:向前、向上、向好,始终是一以贯之的改革走势。筑牢改革自信、抓住时代机遇,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在新起点上的改革定能不断实现新突破。
(转自3月14日《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2018年,乘着全区发展的大势,官庄街道迎来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先进制造业基地、钢材市场、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示范园、济钢环保新材料产业园、309国道绿化综合提升工程(二期)等重点工作陆续开展。该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