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1938年7月,华侨女记者黄薇到延安采访。在延安的一个多月里,黄薇有幸四次见到毛泽东,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毛泽东主动与
黄薇打招呼
1912年出生于福建龙岩县一个书香门第的黄薇,曾留学日本。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她先后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1938年3月,她以新加坡《星洲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回国,期间曾到台儿庄前线采访。
1938年6月下旬,黄薇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安排下,随同“世界学生联合代表团”到延安采访,受到了延安边区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在有关方面的安排下,黄薇等人参观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新中华报社和印刷厂等。所到之处,犹如春风扑面,黄薇倍感新鲜。“大家为了抗日救国的革命目的而来,志愿相同、理想一致。彼此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是一种革命的同志关系。延安是一个革命大家庭,也是一个大熔炉(摘自黄薇著《风雨人生》)。”
一天晚上,黄薇应邀观看联欢晚会。一千多人济济一堂,有干部、军人、学生和群众,会堂内欢声笑语、气氛热烈,耳边飘荡着雄壮有力的抗战歌曲。突然,黄薇发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回头看,随着大家的目光,她看见一位身材高大、穿着打着补丁的灰布军服的人,边走边和头上系着白毛巾的老乡谈话,那人走到黄薇后面的那排座位上坐了下来。令黄薇意想不到的是,那人主动与她打招呼:“是黄薇小姐吗?”黄薇连忙回头答道:“是。”那人伸出手亲切地与黄薇握手寒暄。黄薇定睛仔细一看,与她说话的竟然是闻名中外的中共领袖毛泽东。尽管之前没见过毛泽东,但黄薇见过他的照片。“在这里,我亲眼看到,毛泽东作为共产党的领袖,在这样的群众大会上,他不需要特殊的座位,而是那么和谐地同普通老百姓坐在一起,亲切交谈;对于我这个外来的新闻记者,他不需要通过着重的介绍而主动同我打招呼、握手、谈话。他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没有领袖的架子,一点也不显得特殊(摘自黄薇著《风雨人生》)。”
毛泽东深夜接见黄薇
1938年7月下旬的一天,黄薇接到通知,毛泽东要于晚上11时接见她和一起来的《救亡日报》《南洋商报》的两名记者。来人告诉她:“主席都是在夜里办公。”
晚上10时半,毛泽东的警卫员提着马灯来到黄薇下榻的西北旅社,接他们前往。当黄薇一行人赶到时,毛泽东正在杨家岭窑洞前等候他们。见到黄薇等人,毛泽东热情地同他们一一握手,并一起走进窑洞。“我环顾了一下这个既是会客室又是办公室和会议室的土窑洞,它和别的窑洞没有什么两样,所不同的只是墙上挂着两张大地图,书桌上摆着许多书籍、纸张和笔、墨、砚等,此外就是多了几张木板凳(摘自黄薇著《风雨人生》)。”
警卫员端来茶水,毛泽东点燃一支烟说,“延安这个地方很偏僻,交通不便,新闻记者来这里很不方便,特别是你们华侨记者从远隔重洋的新加坡来到这里,更是难能可贵。”黄薇则向毛泽东汇报了海外侨胞心系祖国、节衣缩食积极捐款捐物,支持祖国抗战的情况。因为很多人对抗战的前途非常关心,所以黄薇请求主席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华侨的爱国精神,他说,“华侨同胞身在异国,但他们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请你们告诉华侨同胞们,我们的抗日战争最后会胜利的,对这一点要有充分的信心。”此时,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刚刚问世,于是他给他们阐述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战形势,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指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但抗日战争必须是持久战。听了毛泽东的论述,黄薇等人受到很大鼓舞。不知不觉中,已过凌晨,会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可是毛泽东依旧精神饱满,毫无倦意。黄薇等人告辞时,毛泽东将他们送到窑洞外,一一握手告别。
几天后,黄薇又一次聆听了毛泽东作的抗战形势报告。
毛泽东宴请黄薇
一天中午,毛泽东设宴请黄薇等记者到窑洞做客。毛泽东说,“今天请你们几位吃一顿便饭,我们可以再聊聊。”一位老乡听说毛泽东要请客,便把自家喂养的一只鸡送来,为餐桌增加了一道美味。毛泽东热情地请黄薇他们放开吃,而他自己吃得却很少。在餐桌上,毛泽东谈笑风生,语言风趣,态度随和。“他边谈边吃,从古今中外、政治、艺术到人情风俗,无所不谈。他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毛主席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强(摘自黄薇著《风雨人生》)。”
当谈到湖南人和南洋华侨一样喜欢吃辣椒时,黄薇问道:“听说您吃西瓜时也要蘸辣椒?”毛泽东听了笑笑说:“有时是这样。”当得知黄薇的老家是福建龙岩时,毛泽东很感兴趣。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带领红四军从井冈山誓师出发,进军赣南闽西,在龙岩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并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红军第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在此期间,颁布了《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修改了《土地革命斗争纲领》等重要革命文献,指导闽西各县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毛泽东还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清平乐蒋桂战争》。
毛泽东仔细询问了黄薇家住龙岩什么地方,黄薇说:“在龙门镇赤水桥村,我家是一座两层楼房,大门前竖立着三根石刻的大旗杆。”毛泽东听了兴奋地说:“我曾经去过那里,还住过几天,围墙内还有一个不小的池塘。”黄薇连忙点头称是,不禁赞叹毛泽东的记忆力。毛泽东说:“因为你家是个书香世家,在当地很有名望,所以印象比较深。”黄薇说:“主席到我老家时,我已经去厦门集美中学读书了,如果当时在家,我一定会跟您去干革命的。”看着黄薇,毛泽东赞赏地点点头说:“很有可能。”
当毛泽东询问黄薇等人对延安的印象和观感时,黄薇说:“这里尽管很艰苦,但是官兵一致,上下平等,大家同甘共苦,人们个个显得健康活泼、轻松愉快,延安是个新型的社会。”黄薇向毛泽东请求说:“我很想留在延安学习,想在这个革命的大熔炉中受教育受锻炼,使自己快一点成长,为抗战多做贡献。”毛泽东听后说:“我早听说你有这个愿望,但是我认为你还是做记者比较好,特别是作为一个华侨记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向海外侨胞作宣传报道,使他们了解祖国的情况,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这个工作很有意义,这也是为抗战做贡献。”黄薇听了很受启发,知道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毛泽东接着对他们说:“最近陕甘宁边区各界组织了一个慰问团,要到晋察冀边区去慰问参观。你们可以和他们一起去,看看我们在敌人后方的工作、战斗情况。”
1938年8月中旬,黄薇随同慰问团离开延安,奔赴硝烟弥漫的华北敌后战场。她历时三个多月,行程数千里,足迹遍及三个地区四十多个县,采访了众多的八路军将领,共撰写了一百多篇战地报道,先后在新加坡的《星洲日报》和《星洲晚报》连载了半年多的时间。很多海外华侨都是通过这些报道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情况,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他们中有不少人踊跃回国,参加抗战、支持抗战。
新闻推荐
从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议案组获悉,至3月15日,江苏代表团一共提交15件议案,351件建议。代表们都提交些什么建议?跟你我他有关吗?梳理发现,民生是代表们特别关注的领域,如果这些建议被采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