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学部委员高培勇本报记者戴伟摄新宏观调控体系在哪些方面变了?5月5日,在第156期齐鲁大讲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分享了如何建立匹配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本报记者张玉岩
立脚点转向供给侧
追求长期平衡
高培勇说,对经济形势的分析,传统的视角主要是两个线索:一是周期性分析,二是总量性分析。而现在研判经济形势,主要矛盾是结构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
“这两种分析视角有很大差异。”高培勇提到,比如用周期性眼光去看待经济形势时,因为出于一个周而复始的波动过程,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速下来了,但经过一段时间,还是会回到原有的轨道上。就像治疗感冒发烧,过两天就好了。但今天中国的经济回不到原有的轨道上,这已经是非常清楚的事实。
过去,地方发展经济,是以GDP论英雄。但是在今天,是要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高培勇说,这意味着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之后,经济工作的主线索发生变化了。围绕着经济工作主线索的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也要发生变化,甚至围绕着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办法和实施机制也要跟着变化。
现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脚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着眼调结构,而不是总量。瞄准的目标是提高供给的质量,优化供给的结构,追求的是长期的平衡。
财政政策着力点
转向提升发展质量
更加积极有效,是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提法。但今年的财政政策安排,财政赤字并没有变多,绝对额和去年一样,那么该如何理解更加积极有效?
事实上,现在说“积极”的财政政策,主攻方向转到结构性调整上,转到转方式调结构、化解过能产生的问题上。所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和着重点,要转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上来。
“此积极不同于彼积极。”高培勇说,依然带有扩张需求的意义,但作用是适度的,并非是主线索。完整的提法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
扩张性财政政策有两个机制,一个是收入,一个是支出。在支出线索上,通过扩大投资来扩张经济。因而以往扩张性的支出追求总量刺激,瞄准增加社会总需求,而现在是发挥投资对于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如今,减税降费成为宏观调控领域受欢迎的词汇。不过,往常是在经济运行出现困难的时候,是在我们认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时候,出现减税降费。瞄准的是扩需求,为了刺激老百姓购买东西,刺激企业投资。
但如今的减税降费瞄准的是降成本。减的税落在间接税上,减的费都是涉企收费,最后主要表现在企业身上,表现在实体经济部门。所以减税降费所瞄准的是要真正地改变资源配置的格局,真正地优化税费结构。
新闻推荐
?诚实守信是从事科研的准则和基础,也是评价科学研究价值的前提。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相关部门和科学界分别设立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和学术道德规范,科研学术不端行为得到一定遏制。然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