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李志的一首歌曲《热河》,让南京市热河路的一面墙火了,外地游客尤其是李志的粉丝争相到此表白,随即墙上布满了各式涂鸦。最近,这面“网红墙”上的涂鸦遭到清除,引发广泛争议。南京市鼓楼区下关街道城管中队队员徐熙然称,根据江苏省城市市容和城市卫生管理第19条,任何人不得在墙面乱涂乱画,污染墙面。(5月12日澎湃新闻网)
事实上,街头涂鸦是自由表达的艺术,不需要受固有理论或标准的束缚。它是城市的风景线,有时甚至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它给城市带来的是新鲜感和活力,而不是视觉污染。特别是,涂鸦拉近了艺术与公众交流的距离,虽然还属于相对较为小众的文化,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接受。正因为如此,出现在南京的“涂鸦墙”才会迅速走红,引来众人驻足欣赏、涂鸦留念。而南京有关部门以保护市容市貌为由,将“涂鸦墙”进行全面清理,显得过于简单粗暴。
首先,从艺术角度来看,“涂鸦墙”精美、生动、接地气,有想象力与感染力,引起人们关注是一种必然。比如,“涂鸦墙”已经成了市民及游客的情感载体,墙上的内容更像是一种集体创造。人们或留下倾诉衷肠的爱慕之语,或留下俏皮可爱的画作,不仅拉近了“涂鸦”艺术同市民之间的距离,而且向外界展示了南京独特的市井文化。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城市形象的宣传方式。
再者,从公共管理层面来看,“涂鸦墙”是对文明素质的一种引领。不可否认,时下,在景点甚至文物上“涂鸦”已成一种陋习。而在以往,对于这种陋习,相关管理部门采取的措施是一味地“堵”,如批评、处罚、曝光、入失信“黑名单”等。然而,“随地涂鸦”的不文明现象未能销声匿迹。笔者认为,南京出现的“涂鸦墙”,既是”涂鸦艺术的一种文明表达方式,更是公共管理服务的一种文明表现形式。不可否认,不得在墙面乱涂乱画是一种法律规定。但是,“涂鸦墙”不是乱涂乱画,而是一种艺术。
换言之,不能把“涂鸦墙”当牛皮癣清理。事实上,推出“涂鸦墙”,让小众艺术走近了大众。这也给城市管理带来有益启示:艺术创作与公共环境并不矛盾,如果能够做到两者兼顾,自然是相得益彰。因此,应加强对“涂鸦”艺术的规范和管理。除了听取民意,完善相关法规外,应提供专门的“涂鸦”空间,组织民间“涂鸦”高手,在“涂鸦”场所一显身手,让市民可以尽情地欣赏“涂鸦”艺术。同时,城市公园、旅游景区等人流多的区域,可以设置“电子涂鸦墙”,供游客和市民尽情“抒发感情”,在“涂鸦”艺术中共享城市文明的获得感。
特约评论员
汪昌莲
新闻推荐
毛泽东到了晚年,病魔缠身,视力减退,身体日渐衰老,但每天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看书。他要看什么书,除身边有的书他自己拿来就看外,其余的都由我们负责提供和查找。当时我们工作制度规定:毛泽东要看的书,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