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自2004年迄今,教育部一直十分关注“高考状元”话题,一再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但治理效果并不理想。2018年高考进入倒计时,教育部再度祭出重拳,整肃包括“状元热”在内的高考歪风,充分彰显教育主管部门依法正风肃纪、打造“平安高考”的决心与诚意。教育部三令五申的“禁炒令”缘何难以奏效,究其原因恐怕是多个方面。在笔者看来,除了加大动真碰硬的打压力度之外,更需从矫正“考分崇拜”的思维与机制的更深层次,着力推进改革与创新。高考毕竟是一场“拼分”比赛,高考分数无异于学子们进入高等学府的“通行证”,分数高的就有机会走进好大学,分数低的则可能与大学无缘。而社会对人才评价的一般标准,就是“学而优则仕”,即考试拿高分、考好大学才叫人才。这其实包含极大的偏颇与误区。
从表面看,遴选出“高考状元”,就像是从芸芸众生中挑选出了优胜者,可以为同龄或学弟学妹们树立起励志的榜样。但细究其不合理之处及负面效应,弊大于利则是显而易见。比如,高考通常只是考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能力,高考成绩并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实力,尤其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的品德素养。过分炒作“高考状元”,难免会给社会和学校传递出“一俊遮百丑”的偏颇讯息,此举也偏离教书育人的教育主旨;考试是一次性的,成为高考状元只是一个具有小概率的偶然性事件,其能力未必就一定优于只差一两分的同龄学子,热炒状元难脱“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势,对同样付出辛勤努力的多数学生也颇显不公平;因素是多方面的;高考仍处人生初始阶段,是否“人才”还需看步入社会后的实战,毕竟从“高考状元”到“职场状元”还有不小距离,别让孩子过早背负过多的荣誉压力。其实,在热闹风光的“状元热”背后,更有着方方面面的利益考量。比如,母校可以借机达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外宣效应,而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则可以据此论功行赏、提薪加爵;地方主管也由此脸上贴金,自诩领导有方,加重政绩砝码;高校则借争夺“状元”拉开生源大战,并趁机轰抬学校知名度;而推波助澜的媒体则出于引人眼球的宣传噱头。这便是导致热炒“高考状元”屡禁不止的人为因素。
不可小视年度高考招生的“指挥棒”魔力。要真正戒除由来已久的状元情结,不能止于对践行“禁炒令”和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行政性手段,更需从招生理念和录取机制上破除“考分崇拜”的单向思维定势,注重对构筑全面发展、多元评价招录机制的改革与引领,这才具治本意义。
新闻推荐
新华社广州5月14日电(记者韦骅王浩明)天津权健将在15日与广州恒大淘宝进行亚冠联赛八分之一决赛次回合的争夺,主帅保罗·索萨14日在赛前新闻发布会上说,恒大队是亚洲强队,已经习惯胜利,因此明天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