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政治素质过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第一位的标准。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不可能做出无愧于人民的事业。 “姓马”是专业,“信马”是信仰。专业可以变为单纯谋生的手段,而信仰则是高于谋生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每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自觉辨别理论上的大是大非,自觉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始终坚定“四个自信”。
要业务素质精干。只有关注现实、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善于总结群众实践新经验,才能善于用群众听得懂、乐于听的语言阐释理论,方能架起理论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理论研究和宣传,还需要培育既掌握科学理论,擅长理论大众化,同时精通新媒体技术的人才。
二是改进、创新理论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要做好“深入”“浅出”功课。列宁特别强调:“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通俗化,做到简单明了,为群众所掌握,方称得上“最高限度”。
要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这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推出的读书节目《开卷有理》做了非常好的尝试和探索。其第一季《马克思靠谱》以马克思的生平为主线,紧紧抓住90后这一青年群体的兴趣点,以年轻人喜爱的群口秀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通俗化、形象化、生动化的解读,积极呈现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的积极意义。
要创新传播形式。“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俗语在新媒体环境中明显不合时宜了。新媒体环境中,理论的渗透力、影响力、感染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一方面要充分依托传统媒介,创新其理论宣传方式,进一步提升传统媒介在理论宣传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在理论大众化中的独特优势,打造理论大众化新平台, 开辟理论大众化新空间。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交互作用方式,打造全覆盖、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
三是有效回应大众现实诉求
要研究“多样化”受众。毛泽东说过,“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新媒体环境中,受众的范围、规模空前扩大,然而由于文化水平、所处环境、年龄等因素的差异,受众的认知水平、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必然各异。因此,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对受众进行系统化分析,按照不同层面受众的认知水平、接受心理等采取相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要积极回应大众诉求。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研究解答,萦绕在干部群众心头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科学理论予以解疑释惑,而新媒体更是放大了其中的诸多问题。新媒体环境下只有坚持把理论学习宣传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大众亟需解决的现实诉求结合起来,科学理论才会熠熠生辉,推动理论大众化才不会流于形式化、表面化。
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理论公信力的强弱远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事情,从根本上讲其在于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问题。作为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奉为圭臬的政党,只有克服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表现出来的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有一大批为崇高的理想和信仰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忠诚信仰者和实践者,科学理论才会有强大的信服力,大众才会接受、认同继而从灵魂深处信服科学理论。
新闻推荐
当地时间5月13日下午,全国人大西藏代表团在美国旧金山与当地华人华侨进行交流。人民网张洁娴摄新华社旧金山5月14日电,以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白玛旺堆为团长的全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