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主旋律,在政府部门的重视支持下,高毒高残留农药产品逐步退出市场,化学农药趋向减量施用,对环境友好的生物农药成为市场新宠,发展潜力凸显。但是喊了多年 “生物农药的春天来了”,生物农药仍在“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中艰难突围。如何突破发展制约,实现更多更好地推广应用?日前,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在江苏南京召开的第九届生物农药发展与应用交流大会上,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药企业的各界代表齐聚一堂,深入分析现状、交流经验、共谋发展良策。
找准定位
对于生物农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著名生物农药专家邱德文在会上用 “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来概括——它既有化学农药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解决农产品农残超标、污染环境的问题,还可以减少抗药性,对病虫害治标更治本,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存在见效慢、成本高、适用范围窄、技术要求高等制约因素。
邱德文认为,对于生物农药的定位和认知要有所改变,不应该单纯地与化学农药比防效。因为生物农药主要应用于提前预防,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就可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将病虫害杀灭。而且生物农药有自身的优势,如土传病害用化学农药很难防治,用生物农药则有很好的效果。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化学农药是“救火队”,生物农药发挥的则是“维稳队”的作用,做到“有虫不危害,有病不成灾”,即已达到防治目的。
瞄准高端市场
多年来,生物农药一直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如何破解?找准市场很关键。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巡视员唐明珍在介绍江苏省推广绿色防控和生物农药的经验时表示,生物农药在果菜茶等经济效益高、产品价值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地区更易推广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常青指出,当前有机产业发展迅猛,亟需大量、真实、有效的农业投入品。在有机产业特别是有机中药材生产上,生物农药大有用武之地。
另外,几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生物农药产品的质量有待提升。农业农村部连续三年抽检生物农药产品质量都堪忧,近乎一半的产品不合格,隐性添加化学农药成分问题突出。这导致部分应用生物农药产品的企业,其出口的农产品因农残问题被退货甚至是取消有机农业生产资格。
“现有的投入品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甚至已成为有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风险因子和产业发展瓶颈。 ”徐常青指出,新版《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中,获证产品的认证委托人如有违规使用禁用物质等情况,认证机构5年内不得受理该企业及其生产基地、加工场所的有机产品认证委托,违法成本极高。他呼吁,农药企业不要在产品中添加隐性成分,害人的同时,也会使企业无法翻身。
“生物农药发展提升产品质量是硬道理。要通过筛选安全高效的活性成分、改进加工工艺,杜绝添加隐性化学成分,做真正的品牌生物农药。”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效评审处副处长王晓军表示。
配套集成推广效果佳
如何推进生物农药更好更快发展,不少专家建议将生物农药纳入整个技术体系中协同推广应用效果更好。江苏邦盛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孔维宝认为,生物农药属于绿色防控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生物农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需要放在绿色防控体系这一大背景下才能得到广大农户的青睐。要加强技术指导,加强生物农药与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的协同推广应用。同时,加强生物农药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拿出质量过硬、效果较好、价格亲民的产品。邱德文也建议,要从单一用药向综合解决方案转变,将生物农药进行配套集成推广。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方福平建议,一方面要简化生物农药登记手续,加快生物农药新产品登记与推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生物农药新品种、新类型的研发,提高药效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建议加大补贴力度,优先扶持粮食作物以及果、菜、茶优质产区的新型经营主体和品牌基地,创建一批生物农药的示范基地。
唐明珍表示,加快生物农药推广,需要多方支持,共同发力。江苏将进一步强化项目支持和技术支撑,提高对生物农药应用的集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果菜茶优势产区的新型经营主体、品牌基地,大范围推广应用生物农药。 (王腾飞)
新闻推荐
我国研究团队首次得到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分辨图像—— 当盐遇见水
北京大学教授江颖在做实验。水合离子输运幻数效应的效果图。当盐遇见水,水溶解了盐,于是有了盐水。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