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江华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把‘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就是把产业扶贫做实。”5月15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罗建华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要让愿意做事的贫困户,都有事可做。”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人口52万,2014年识别贫困村112个,贫困人口11.54万人。近年来,江华不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县未脱贫人口已降至3.2万人,未出列贫困村43个。
作坊式家厂生产结合
32岁的李文华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大路铺镇人。初中毕业后,李文华选择了外出打工,在广东等地从事纸品加工已经10余年了。去年底,李文华选择返乡创业,在家乡建起了纸品加工厂。近80平方米的砖土房里,10名左右的妇女正手工进行纸张的折叠剪裁。
“她们是第7批来这里学习的,培训5天就可以带着原料回家去做,或者村子里有集中设点,在哪里都可以完成。”李文华向记者介绍说。
截至目前,李文华的作坊式加工厂已经先后培训了八九十人,基本都是附近村民。李文华表示,他从小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多年,“在这里做工的不少阿姨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就希望她们能在家门口做活,也就少些像我这样的留守儿童”。
在江华瑶族自治县,还有不少像李文华经营的加工厂进镇进村,以电子零件组装与包装、制香等生产工艺简单、不受工作环境制约的产品生产为主。这种家厂生产相结合的方式为贫困群众在家事、农事之余提供了又一就业增收的渠道。目前已有贫困人口千余人以此种方式就近就业。
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都回来了
“在这工作离家近,自由,有时间就过来。活也轻松,多做多得。自己管自己谁都乐意啊。”60岁的陈青秀边和记者交流,边继续量裁雨衣袖子。陈青秀是沱江镇茫海洲村一雨衣厂“扶贫车间”的工人,之前一直在广东一家具厂做工,每月工资2000多元。“听说家门口建了厂子,工资差不多,当然就选择回来。”陈青秀的丈夫和儿子都在家,她这一回来,一家人总算能生活在一起了。
该雨衣厂所属的鼎维塑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忠林介绍说,选择进村办厂,把简单生产工艺、流水线转移到“扶贫车间”,既免去了企业投资建设的大笔费用,又能够充分吸纳农村闲置劳动力,员工由最开始的60人增加到近180人,其中贫困群众54人。“原来产能跟不上我们的订单数,现在进村办厂,招工门槛低,工资计件,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都回来了,我们的产能也翻了两番。”
37岁的唐四翠在大路铺镇君贤皮具厂做箱包压线工作,计件算的工资她每天能赚到70多元。“家里有三个孩子,小的6岁,大的11岁,都离不开人,家里老人也岁数大了。”唐四翠说,以前想做,但要照顾家庭,没法外出,“现在上下班10分钟,有钱赚,又能顾家,干着就有动力。这些活,只要肯学,都不难“。
挣钱顾家两不误
江华九恒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快递单生产企业。2015年开始,集团逐步开设完善“绿色通道”,对当地贫困人口实施优先、定向招工,文化水平、年龄等条件针对性放宽。从乡镇推荐来的贫困人员,经过公司、政府部门的技能培训后上岗。
“贫困家庭因为以前各种条件的限制,难以外出就业。从企业的角度,提供一个岗位、一个机会,他们都做得很努力。”江华九恒集团总经理尹建平说,“刚开始时流动性很大,因为大厂规范,有保障,没有小厂自由。但现在已经相对稳定了。”
经历易地扶贫搬迁的李远梅现在是江华九恒集团的一名文员,曾在东莞工厂打工的她家里有80多岁的奶奶和3岁的孩子。听闻家乡政策好了,开发好了,李远梅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里工作。“两边的工资差不多,但东莞的厂子没有保险。”李远梅说,“孩子毕竟小,很调皮,自己看着更放心。”
目前,江华瑶族自治县进村办厂的企业已有400多家,年产值近10亿元。其中,带动100人以上就业的“扶贫车间”12家,50人以上就业的“扶贫车间”68家, 5人以上就业的“扶贫车间”320余家,共吸纳、带动9000余名留守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贫困人口占到50%左右,人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翀通讯员孙燕芳)“去年一年,我挣了近10万元。这个数在工友中还不算多。”5月23日,在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武汉恒...